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10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8-9页 |
二、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一、国外关于社区治理理论的研究 | 第10-11页 |
二、国内关于社区治理模式的研究 | 第11-13页 |
第三节 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四节 研究重点与难点及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一、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存在问题 | 第14页 |
二、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一章 论文的核心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分析 | 第15-25页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5-17页 |
一、社区的概念 | 第15-16页 |
二、社区治理的概念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基础理论分析 | 第17-25页 |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7-20页 |
二、公民参与理论 | 第20-23页 |
三、善治理论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城市近郊涉农社区治理背景与现状 | 第25-30页 |
第一节 社区治理“行政化”背景分析 | 第25-28页 |
一、组织设置的机关化 | 第25-26页 |
二、组织成员的公职化 | 第26页 |
三、工作职能的行政化 | 第26-27页 |
四、工作方式的衙门化 | 第27页 |
五、经费保障的包办化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城市近郊涉农社区治理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 第28-30页 |
一、集中居住导致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 第28页 |
二、社区治理的主体和方式发生变化 | 第28-29页 |
三、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新铜社区治理分析 | 第30-40页 |
第一节 新铜社区治理情况概述 | 第30-31页 |
一、新铜社区治理的主要目标 | 第30页 |
二、新铜社区治理的六大主体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新铜社区治理的具体分析 | 第31-37页 |
一、硬件带动软件,社区治理完成从“形”到“魂”的塑造 | 第32页 |
二、体制催生机制,社区治理实现部分“去行政化” | 第32-33页 |
三、资源活化资本,社区社会资本增多 | 第33-34页 |
四、输入决定输出,社区治理变“为民做主”为“让民做主” | 第34页 |
五、动力激发能力,社区治理变“上级要我干”为“群众要我干”“社会要我干”和“我要干” | 第34-35页 |
六、认同促进协同,社区实现多元主体协调治理 | 第35-36页 |
七、权力维护权利,权力“柔性落地”推动公民权利实现 | 第36-37页 |
八、培育引导发育,社会组织初成气候 | 第37页 |
第三节 新铜社区治理存在的几点问题 | 第37-40页 |
一、经济基础、群众基础和组织基础需进一步夯实 | 第37-38页 |
二、社区善治需努力实现几点转变 | 第38页 |
三、居民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仍然刻不容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城市近郊涉农社区治理模式创新路径 | 第40-49页 |
第一节 公共性的服务:国家制度建设的重要保证 | 第40-44页 |
一、政府是社区建设的指导者 | 第41页 |
二、政府是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者 | 第41-43页 |
三、政府是社区公民社会的培育者 | 第43页 |
四、政府是社区自治组织的监督者 | 第43-44页 |
第二节 社会化的服务:社会组织与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 | 第44-47页 |
一、从中国社区治理的结构性特征方面看 | 第45-46页 |
二、从社区服务的内容方面看 | 第46页 |
三、从社会工作方式的行政化方面看 | 第46-47页 |
第三节 自助化的服务: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和自主治理 | 第47-48页 |
第四节 创新过程中的两个注意方面 | 第48-49页 |
一、关于顶层设计的反思 | 第48页 |
二、要着力构建“活力社会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