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县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1.3.1 国外小额信贷研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小额信贷研究 | 第14-16页 |
1.3.3 国内外农村小额信贷研究 | 第16-18页 |
1.3.4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8-19页 |
1.4 研究的思路和研究的方法 | 第19-20页 |
1.4.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1-28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1-23页 |
2.1.1 小额信贷的概念 | 第21-22页 |
2.1.2 农村小额信贷的概念 | 第22页 |
2.1.3 农村小额信贷的特点与风险 | 第22-23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28页 |
2.2.1 金融深化理论 | 第24-25页 |
2.2.2 农村金融理论 | 第25页 |
2.2.3 社会资本理论 | 第25-26页 |
2.2.4 普惠金融理论 | 第26-28页 |
3 衡阳县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现状分析 | 第28-40页 |
3.1 衡阳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 第28-33页 |
3.1.1 衡阳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 第28-31页 |
3.1.2 衡阳县农村发展概况 | 第31-33页 |
3.2 衡阳县农村小额信贷实施情况分析 | 第33-37页 |
3.2.1 衡阳县农村小额信贷主要业务类型 | 第33-34页 |
3.2.2 衡阳县农村小额信贷风险控制方法 | 第34-35页 |
3.2.3 衡阳县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相关主体 | 第35页 |
3.2.4 衡阳县农村小额信贷资金的流向 | 第35-36页 |
3.2.5 衡阳县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环境支持 | 第36-37页 |
3.3 衡阳县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40页 |
3.3.1 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管理水平不高 | 第37页 |
3.3.2 农村小额信贷风险防范能力不强 | 第37-38页 |
3.3.3 农村金融机构参与小额信贷款积极性不高 | 第38-40页 |
4 衡阳县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40-47页 |
4.1 影响因素的确认 | 第40页 |
4.2 变量的选取及赋值 | 第40-41页 |
4.3 样本选择 | 第41-42页 |
4.4 模型选择 | 第42-43页 |
4.5 结果分析 | 第43-47页 |
5 国外农村小额信贷经营模式及经验借鉴 | 第47-53页 |
5.1 孟加拉的格莱珉模式 | 第47-48页 |
5.2 印度尼西亚的信贷部模式 | 第48页 |
5.3 玻利维亚的阳光银行模式 | 第48-49页 |
5.4 印度的自主自助模式 | 第49页 |
5.5 国外农村小额信贷经营模式经验借鉴 | 第49-53页 |
5.5.1 农村小额信贷模式选择要与发展阶段适应 | 第50页 |
5.5.2 农村小额信贷需要制定科学贷款管理策略 | 第50-51页 |
5.5.3 农村小额信贷需要共同有效参与 | 第51页 |
5.5.4 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应具有多样化的目标 | 第51-53页 |
6 完善衡阳县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建议 | 第53-59页 |
6.1 衡阳县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总体思路 | 第53页 |
6.2 衡阳县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基本原则 | 第53-55页 |
6.3 衡阳县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具体举措 | 第55-59页 |
6.3.1 提升衡阳县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管理水平 | 第55-56页 |
6.3.2 加强衡阳县农村小额信贷风险防控能力 | 第56页 |
6.3.3 实行灵活多样的贷款利率增强积极性 | 第56-57页 |
6.3.4 扩宽衡阳县农村小额信贷机构融资渠道 | 第57-58页 |
6.3.5 加快衡阳县农村小额信贷金融生态建设 | 第58-5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9-60页 |
7.1 论文结论 | 第59页 |
7.2 论文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附件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