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3-33页 |
1.1 食品重金属污染 | 第13页 |
1.2 重金属的测定方法 | 第13-14页 |
1.3 重金属的分离富集方法 | 第14页 |
1.4 壳聚糖简介 | 第14-19页 |
1.4.1 甲壳素和壳聚糖的来源、结构和性质 | 第14-16页 |
1.4.2 壳聚糖的主要应用 | 第16-19页 |
1.4.2.1 壳聚糖对金属离子的吸附 | 第16-18页 |
1.4.2.2 其他应用 | 第18-19页 |
1.5 壳聚糖在重金属分离富集中的研究现状 | 第19-30页 |
1.5.1 壳聚糖微球的合成和化学修饰 | 第19-30页 |
1.5.1.1 壳聚糖微球的合成 | 第19-20页 |
1.5.1.2 壳聚糖的化学修饰 | 第20-30页 |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30-33页 |
第二章 交联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其性能检测 | 第33-45页 |
2.1 引言 | 第33-34页 |
2.2 交联壳聚糖微球的合成 | 第34-37页 |
2.2.1 实验部分 | 第34-35页 |
2.2.1.1 仪器装置 | 第34-35页 |
2.2.1.2 主要原料及试剂 | 第35页 |
2.2.1.3 交联壳聚糖微球(CCTS)的制备 | 第35页 |
2.2.2 分析检测 | 第35-37页 |
2.2.2.1 交联壳聚糖微球溶解性检测 | 第36页 |
2.2.2.2 交联壳聚糖微球溶胀度检测 | 第36页 |
2.2.2.3 金属离子的吸附 | 第36页 |
2.2.2.4 交联壳聚糖微球元素分析(EA) | 第36-37页 |
2.2.2.5 交联壳聚糖微球红外表征(IR) | 第37页 |
2.2.2.6 交联壳聚糖微球热重分析(TGA) | 第37页 |
2.3 结果和讨论 | 第37-43页 |
2.3.1 交联壳聚糖微球的合成 | 第37-41页 |
2.3.1.1 壳聚糖浓度 | 第37-38页 |
2.3.1.2 环氧氯丙烷的用量 | 第38-39页 |
2.3.1.3 搅拌速度的影响 | 第39-41页 |
2.3.2 CCTS元素分析(EA) | 第41页 |
2.3.3 CCTS红外光谱分析(IR) | 第41-42页 |
2.3.4 CCTS热重分析(TGA) | 第42-4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三章 交联壳聚糖微球的化学接枝 | 第45-61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交联壳聚糖微球的化学接枝 | 第45-47页 |
3.2.1 实验部分 | 第45-47页 |
3.2.1.1 仪器装置 | 第45-46页 |
3.2.1.2 主要原料及试剂 | 第46页 |
3.2.1.3 新型交联壳聚糖微球的合成 | 第46-47页 |
3.3 表征方法 | 第47-48页 |
3.3.1 新型交联壳聚糖微球的元素分析(EA) | 第47页 |
3.3.2 新型交联壳聚糖微球的红外光谱分析(IR) | 第47-48页 |
3.3.3 新型交联壳聚糖微球的热重分析(TGA) | 第48页 |
3.4 结果和讨论 | 第48-58页 |
3.4.1 元素分析和最佳合成条件的确定 | 第48-49页 |
3.4.2 CCTS-g-CBM的其他表征方法 | 第49-53页 |
3.4.2.1 CCTS-g-CBM红外光谱分析(IR) | 第49-51页 |
3.4.2.2 CCTS-g-CBM的热重分析(TGA) | 第51-53页 |
3.4.3 CCTS-g-ABM的其他表征方法 | 第53-55页 |
3.4.3.1 CCTS-g-ABM的红外光谱分析(IR) | 第53-54页 |
3.4.3.2 CCTS-g-ABM的热重分析(TGA) | 第54-55页 |
3.4.4 CCTS-g-ED的其他表征方法 | 第55-58页 |
3.4.4.1 CCTS-g-ED的红外分析(IR) | 第55-56页 |
3.4.4.2 CCTS-g-ED的热重分析(TGA) | 第56-5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第四章 新型交联壳聚糖微球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61-77页 |
4.1 静态吸附实验 | 第61-71页 |
4.1.1 实验部分 | 第61-63页 |
4.1.1.1 主要仪器装置 | 第61页 |
4.1.1.2 主要原料及试剂 | 第61页 |
4.1.1.3 实验方法 | 第61-63页 |
4.1.2 结果与讨论 | 第63-71页 |
4.1.2.1 pH的影响 | 第63-65页 |
4.1.2.2 等温曲线 | 第65-66页 |
4.1.2.3 热力学 | 第66-68页 |
4.1.2.4 吸附动力学 | 第68-70页 |
4.1.2.5 解吸实验 | 第70-71页 |
4.2 动态吸附与解吸 | 第71-74页 |
4.2.1 实验部分 | 第71-72页 |
4.2.1.1 实验仪器 | 第71页 |
4.2.1.2 主要原料及试剂 | 第71页 |
4.2.1.3 实验方法 | 第71-72页 |
4.2.2 结果与讨论 | 第72-74页 |
4.2.2.1 动态吸附实验 | 第72-73页 |
4.2.2.2 动态解吸实验 | 第73-7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4-77页 |
第五章 猪肝中重金属铜的检测 | 第77-83页 |
5.1 引言 | 第77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7-79页 |
5.2.1 实验仪器 | 第77-78页 |
5.2.2 实验试剂 | 第78页 |
5.2.3 样品处理 | 第78页 |
5.2.4 微柱的制备 | 第78页 |
5.2.5 预富集条件的选择 | 第78页 |
5.2.6 实验方法 | 第78-79页 |
5.2.6.1 ICP-AES直接测定法 | 第79页 |
5.2.6.2 预富集-分光光度法 | 第7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9-81页 |
5.3.1 ICP-AES直接测定法 | 第79页 |
5.3.2 预富集条件的选择 | 第79-80页 |
5.3.3 共存金属离子的影响 | 第80页 |
5.3.4 预富集-分光光度法 | 第80-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3页 |
附录1 英文缩略表 | 第93-95页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