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1-16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2页 |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 1.3.1 城乡交错带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1.3.2 梯度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1.3.3 景观格局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6-19页 |
|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16-18页 |
| 2.1.1 地理位置 | 第16页 |
| 2.1.2 地形地貌 | 第16-17页 |
| 2.1.3 气候 | 第17页 |
| 2.1.4 土壤与水文 | 第17页 |
| 2.1.5 植被 | 第17-18页 |
| 2.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 第18页 |
| 2.3 海口市城市发展现状 | 第18-19页 |
| 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9-26页 |
| 3.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3.1.1 海口市城乡交错带的划分 | 第19页 |
| 3.1.2 研究粒度与幅度的选择 | 第19页 |
| 3.1.3 海口市城乡交错带景观格局总体特征 | 第19页 |
| 3.1.4 海口市城乡交错带景观格局梯度分析 | 第19页 |
| 3.1.5 基于GM(1.1)模型的海口市城乡交错带景观动态模拟 | 第19页 |
| 3.2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 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2-23页 |
| 3.4 技术路线 | 第23页 |
| 3.5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23-26页 |
| 3.5.1 数据来源 | 第23-24页 |
| 3.5.2 数据处理 | 第24-26页 |
| 4 海口市城乡交错带景观格局总体特征分析 | 第26-38页 |
| 4.1 海口市城乡交错带空间边界的界定 | 第26-31页 |
| 4.1.1 空间边界界定原则 | 第26-27页 |
| 4.1.2 指标体系构建 | 第27页 |
| 4.1.3 模型应用 | 第27-30页 |
| 4.1.4 城乡交错带界定结果 | 第30-31页 |
| 4.2 适宜的景观格局分析尺度 | 第31-35页 |
| 4.2.1 分析粒度选取 | 第31-33页 |
| 4.2.2 分析幅度选取 | 第33-35页 |
| 4.3 景观格局总体特征分析 | 第35-38页 |
| 4.3.1 景观类型面积变化分析 | 第35-36页 |
| 4.3.2 景观格局总体特征 | 第36-38页 |
| 5 海口市城乡交错带景观格局梯度分析 | 第38-61页 |
| 5.1 景观格局时空分布特征 | 第38-41页 |
| 5.1.1 2000年景观格局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第38-39页 |
| 5.1.2 2000-2008年景观格局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第39-40页 |
| 5.1.3 2008-2015年景观格局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第40-41页 |
| 5.2 基于景观类型水平的城乡交错带景观格局梯度变化分析 | 第41-57页 |
| 5.2.1 农地景观梯度变化分析 | 第42-45页 |
| 5.2.2 林地景观梯度变化分析 | 第45-48页 |
| 5.2.3 建设用地景观梯度变化分析 | 第48-51页 |
| 5.2.4 水域景观梯度变化分析 | 第51-54页 |
| 5.2.5 其他用地景观梯度变化分析 | 第54-57页 |
| 5.3 基于景观水平的海口市城乡交错带景观格局梯度变化分析 | 第57-61页 |
| 5.3.1 景观组分的破碎度与异质性分析 | 第57-58页 |
| 5.3.2 景观组分的聚合性变化分析 | 第58-59页 |
| 5.3.3 景观的多样性分析 | 第59-61页 |
| 6 基于GM(1.1)模型的海口市城乡交错带景观动态模拟 | 第61-68页 |
| 6.1 GM(1,1)模型的适用范围 | 第61页 |
| 6.2 基于GM(1.1)模型的各景观类型面积预测 | 第61-64页 |
| 6.3 预测结果分析 | 第64-65页 |
| 6.4 海口市城乡交错带景观格局协调发展对策 | 第65-68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68-71页 |
| 7.1 结论 | 第68-69页 |
| 7.2 展望 | 第69页 |
| 7.3 创新点 | 第69-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9页 |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79-81页 |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