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1.1 高温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9-10页 |
1.1.1 孕穗期高温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9页 |
1.1.2 扬花期高温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9-10页 |
1.1.3 灌浆期高温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0页 |
1.2 高温对水稻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第10-11页 |
1.2.1 高温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0页 |
1.2.2 高温对水稻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第10页 |
1.2.3 高温对水稻内源激素的影响 | 第10-11页 |
1.3 水稻耐热性相关的基因 | 第11-13页 |
1.3.1 水稻耐热性相关的QTL定位 | 第11-12页 |
1.3.2 水稻耐热性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质(酶)研究 | 第12-13页 |
1.4 水稻基因遗传转化烟草 | 第13页 |
1.5 RACE技术及遗传转化的主要方法 | 第13-16页 |
1.5.1 RACE技术的发展、原理及其应用 | 第13-16页 |
1.5.2 遗传转化的主要方法 | 第16页 |
1.5.2.1 农杆菌介导法 | 第16页 |
1.5.2.2 基因枪法 | 第16页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目的基因Os HP29和OsHP40的 3'端和 5'端RACE克隆及其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7-35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17页 |
2.1.1 植物材料 | 第17页 |
2.1.2 载体及菌株 | 第17页 |
2.1.3 酶和试剂 | 第17页 |
2.1.4 实验仪器 | 第17页 |
2.2 实验步骤 | 第17-25页 |
2.2.1 目的基因的来源 | 第17-18页 |
2.2.2 RACE引物的设计 | 第18页 |
2.2.3 实验材料的准备 | 第18页 |
2.2.4 水稻籽粒总RNA的提取 | 第18-19页 |
2.2.5 3'端RACE克隆 | 第19-23页 |
2.2.5.1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19-20页 |
2.2.5.2 目的基因 3′端的扩增 | 第20-21页 |
2.2.5.3 3' RACE产物的回收 | 第21-22页 |
2.2.5.4 3' RACE产物的加A反应及与T载体的连接 | 第22页 |
2.2.5.5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及阳性克隆的检测 | 第22-23页 |
2.2.6 5'端RACE克隆 | 第23-25页 |
2.2.6.1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23页 |
2.2.6.2 目的基因 5′端的扩增 | 第23-25页 |
2.2.6.3 5' RACE产物的回收 | 第25页 |
2.2.6.4 5' RACE产物的加A反应及与T载体的连接 | 第25页 |
2.2.6.5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及阳性克隆的检测 | 第25页 |
2.2.7 目的基因CDNA全长的获得 | 第25页 |
2.2.8 目的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5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5-35页 |
2.3.1 RNA的提取 | 第25-26页 |
2.3.2 基因OsHP29全长序列的获得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6-30页 |
2.3.2.1 RACE技术获得基因OsHP29的全长序列 | 第26页 |
2.3.2.2 初级结构分析 | 第26-27页 |
2.3.2.3 碱基同源性分析 | 第27页 |
2.3.2.4 疏水性分析 | 第27页 |
2.3.2.5 跨膜区域分析 | 第27-28页 |
2.3.2.6 信号肽分析 | 第28页 |
2.3.2.7 生理功能分析 | 第28-30页 |
2.3.3 基因OsHP40全长序列的获得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0-35页 |
2.3.3.1 RACE技术获得基因OsHP40的全长序列 | 第30页 |
2.3.3.2 初级结构分析 | 第30-31页 |
2.3.3.3 碱基同源性分析 | 第31页 |
2.3.3.4 疏水性分析 | 第31页 |
2.3.3.5 跨膜区域分析 | 第31-32页 |
2.3.3.6 信号肽分析 | 第32页 |
2.3.3.7 生理功能分析 | 第32-35页 |
第三章 基因OsHP29和OsHP40的全长克隆、载体构建和遗传转化 | 第35-52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35-37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35页 |
3.1.2 载体及菌株 | 第35页 |
3.1.3 酶和试剂盒 | 第35页 |
3.1.4 实验仪器 | 第35页 |
3.1.5 抗生素和激素的制备 | 第35页 |
3.1.6 培养基的配制 | 第35-37页 |
3.1.7 引物合成 | 第3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7-44页 |
3.2.1 试验材料的准备 | 第37页 |
3.2.2 基因OsHP29和OsHP40的克隆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7-41页 |
3.2.2.1 水稻总RNA的提取 | 第37页 |
3.2.2.2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37页 |
3.2.2.3 PCR扩增获得基因OsHP29和OsHP40的片段 | 第37-38页 |
3.2.2.4 PCR产物的回收 | 第38页 |
3.2.2.5 PCR产物的加A反应及与T载体的连接 | 第38页 |
3.2.2.6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及阳性克隆的检测 | 第38-39页 |
3.2.2.7 提取检测正确的阳性克隆质粒 | 第39-40页 |
3.2.2.8 分别构建基因OsHP29和OsHP40的表达载体 | 第40-41页 |
3.2.3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遗传转化 | 第41-42页 |
3.2.3.1 CACL2法制备感受态农杆菌 | 第41页 |
3.2.3.2 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到农杆菌感受态 | 第41-42页 |
3.2.3.3 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转化烟草 | 第42页 |
3.2.4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 | 第42-43页 |
3.2.4.1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 第42-43页 |
3.2.4.2 转基因植株的半定量PCR检测 | 第43页 |
3.2.5 转基因植株的高温处理和形态指标测定 | 第43-4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4-52页 |
3.3.1 克隆基因OsHP29和OsHP40全长序列的结果 | 第44页 |
3.3.2 基因OsHP29和OsHP40表达载体构建的结果 | 第44-47页 |
3.3.2.1 中间重组载体的构建及转化大肠杆菌的结果 | 第44-45页 |
3.3.2.2 基因OsHP29、OsHP40和表达载体PCAMBIA1301的连接结果 | 第45-47页 |
3.3.3 PCAMBIA1301-OsHP29和PCAMBIA1301-Os HP40转化农杆菌 | 第47-48页 |
3.3.4 T0代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48-49页 |
3.3.5 转基因烟草T0代植株的PCR检测 | 第49-50页 |
3.3.6 转基因烟草T0代植株的半定量PCR检测 | 第50-51页 |
3.3.7 高温对T0代转基因植株和野生型植株叶长直线距离、叶宽直线距离的影响 | 第51-52页 |
第四章 讨论与小结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