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桥梁构造论文--桥基论文--桩基论文

考虑间隙的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数值分析模型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9-19页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必要性第9-11页
        1.1.1 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简介第9-10页
        1.1.2 论文课题研究必要性第10-11页
    1.2 SSPSI研究方法第11页
        1.2.1 子结构方法第11页
        1.2.2 整体分析方法第11页
    1.3 SSPSI分析模型第11-17页
        1.3.1 质点系模型第12-13页
        1.3.2 弹性介质中的梁模型第13-15页
        1.3.3 三维实体模型第15-17页
    1.4 铁路桥梁桩基抗震分析方法及其存在问题第17-18页
        1.4.1 集中弹簧法第17页
        1.4.2 Pushover分析法第17页
        1.4.3 P-Y曲线法第17-18页
    1.5 论文组织结构第18-19页
        1.5.1 论文主要内容及实现方法第18页
        1.5.2 论文章节划分第18-19页
2 桩基动力弹塑性分析理论第19-29页
    2.1 SSPSI问题进行动力弹塑性分析的必要性第19页
    2.2 动力弹塑性分析主要步骤第19页
    2.3 弹塑性材料本构模型第19-24页
        2.3.1 混凝土构件中钢筋本构模型第20-21页
        2.3.2 约束混凝土本构模型第21-23页
        2.3.3 土体弹塑性本构模型第23-24页
    2.4 弹塑性分析力学模型第24-25页
    2.5 桩基系统恢复力特性及恢复力曲线模型第25-26页
    2.6 动力弹塑性分析的运动方程及求解第26-28页
    2.7 本章小结第28-29页
3 桩基动力弹塑性分析模型研究第29-51页
    3.1 实例介绍第29-30页
    3.2 计算参数确定第30-34页
        3.2.1 土体物理参数选取第30-31页
        3.2.2 结构参数补充第31-32页
        3.2.3 地基参数确定第32-34页
    3.3 输入地震动选取第34-36页
    3.4 模型实现第36-39页
    3.5 模型分析结果第39-43页
        3.5.1 结构位移计内力结果第39-40页
        3.5.2 桩身屈服过程及屈服状态第40-42页
        3.5.3 桩侧土体屈服过程及屈服状态第42-43页
    3.6 模型验证第43-45页
        3.6.1 规范简化算法与桩基动力弹塑性分析结果对比第43-44页
        3.6.2 破坏模式验证第44-45页
    3.7 桩基动力弹塑性模型的结构参数分析第45-48页
        3.7.1 轴压的影响第45-46页
        3.7.2 粘土参数对桩基动力反应影响分析第46-47页
        3.7.3 砂土参数对桩基动力反应影响分析第47-48页
    3.8 桩基动力弹塑性模型进一步研究第48-49页
        3.8.1 参震土范围影响研究第48-49页
        3.8.2 参震土位置影响研究第49页
    3.9 本章小结第49-51页
4 考虑间隙后桩基动力弹塑性模型研究第51-64页
    4.1 桩土接触特性及模型化第51-53页
        4.1.1 桩土接触的位移模式第51-52页
        4.1.2 桩土接触问题的模型化第52-53页
    4.2 考虑间隙的桩基动力分析模型建立第53页
    4.3 考虑间隙后桩基动力分析结果第53-58页
        4.3.1 各单元滞回模型第53-55页
        4.3.2 结构恢复力特性第55-57页
        4.3.3 桩身内力及位移分布第57-58页
        4.3.4 分析结果汇总第58页
    4.4 桩土间隙发展趋势及影响因子分析第58-60页
        4.4.1 不同强度地震动输入下土体表现性能第58-59页
        4.4.2 桩侧间隙随深度变化趋势第59-60页
        4.4.3 不同地震动输入下土体表现性能第60页
    4.5 桩土间隙对桩基抗震性能的影响第60-63页
        4.5.1 间隙对桥梁纵横向地震耦合效应的影响第60-61页
        4.5.2 间隙扩展程度对桥梁抗震性能的影响第61-63页
    4.6 本章小结第63-64页
5 结论与展望第64-66页
    5.1 本文主要结论第64页
    5.2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第64-66页
致谢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69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为角膜内皮样细胞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乳腺X线摄影和超声检查诊断乳腺癌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