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1.2.1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 1.2.2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1.3.2 数据来源 | 第13页 |
| 1.3.3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1.4 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 第14-16页 |
| 1.4.1 研究重点 | 第14页 |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14-16页 |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 2.1 游客满意度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2.1.1 游客满意度的涵义研究 | 第16页 |
| 2.1.2 游客满意度形成机理研究 | 第16-17页 |
| 2.1.3 游客满意度测评模型研究 | 第17-18页 |
| 2.2 旅游可持续发展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2.2.1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研究 | 第18页 |
| 2.2.2 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 第18-20页 |
| 第3章 重要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 3.1 重要概念界定 | 第20页 |
| 3.1.1 游客满意度 | 第20页 |
| 3.1.2 旅游可持续发展 | 第20页 |
| 3.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 3.2.1 期望差异理论 | 第20-21页 |
| 3.2.2 体验经济理论 | 第21页 |
| 3.2.3 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 第4章 鄂西生态旅游圈游客满意度调查设计 | 第22-32页 |
| 4.1 游客满意度指标选取原则 | 第22页 |
| 4.2 游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2-24页 |
| 4.1.1 旅游形象与环境 | 第23页 |
| 4.1.2 旅游公共服务 | 第23页 |
| 4.1.3 旅游关键要素 | 第23-24页 |
| 4.3 调查问卷设计 | 第24-25页 |
| 4.3.1 问卷内容 | 第24页 |
| 4.3.2 评分方法 | 第24-25页 |
| 4.3.3 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25页 |
| 4.4 指标数据计算 | 第25-32页 |
| 4.4.1 游客满意度得分计算方法 | 第25-26页 |
| 4.4.2 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 第26-28页 |
| 4.4.3 权重计算结果 | 第28-32页 |
| 第5章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游客满意度综合分析 | 第32-45页 |
| 5.1 研究区域 | 第32-33页 |
| 5.2 游客基本市场特征分析 | 第33-36页 |
| 5.2.1 游客基本情况 | 第33-34页 |
| 5.2.2 游客来源地 | 第34-35页 |
| 5.2.3 游客游览路径 | 第35-36页 |
| 5.3 游客满意度综合分析 | 第36-45页 |
| 5.3.1 游客满意度总体评价分析 | 第36-39页 |
| 5.3.2 旅游形象与环境评价分析 | 第39-41页 |
| 5.3.3 旅游公共服务评价分析 | 第41-43页 |
| 5.3.4 旅游关键要素评价分析 | 第43-45页 |
| 第6章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和建议 | 第45-47页 |
| 6.1 加强旅游合作与宣传,扩大旅游市场半径 | 第45页 |
| 6.2 推动全域旅游进程,融合新型业态发展 | 第45页 |
| 6.3 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旅游环境质量 | 第45-46页 |
| 6.4 紧抓智慧旅游建设,推进公共服务提升 | 第46-47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 7.1 结论 | 第47-48页 |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 附录: 游客满意度调查问卷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