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光互补的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风光互补发电系统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2.2 功率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3 动力电池充电策略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均流控制技术 | 第14-16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1.4.1 课题的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4.2 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系统结构设计与能源设备选型 | 第18-29页 |
2.1 风光互补供电系统结构设计 | 第18-19页 |
2.2 风力发电机 | 第19-21页 |
2.3 太阳能电池 | 第21-23页 |
2.4 储能蓄电池 | 第23-25页 |
2.4.1 储能蓄电池的工作状态与参数类型 | 第23-24页 |
2.4.2 储能蓄电池的选型 | 第24-25页 |
2.5 电动汽车 | 第25-28页 |
2.5.1 电动汽车的分类 | 第25-26页 |
2.5.2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选取 | 第26-27页 |
2.5.3 电池理想充电曲线 | 第27页 |
2.5.4 电动汽车充电方式 | 第27-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系统功率控制与充电控制方案 | 第29-41页 |
3.1 风光互补电源功率控制 | 第29-33页 |
3.1.1 电导增量法的基本原理 | 第29页 |
3.1.2 电导增量法的改进 | 第29-32页 |
3.1.3 控制算法流程图 | 第32-33页 |
3.2 储能蓄电池充电控制方案 | 第33-35页 |
3.3 车载动力电池充电方案 | 第35-40页 |
3.3.1 多阶段模糊正负脉冲充电法 | 第35-36页 |
3.3.2 锂离子电池极化评估指标 | 第36-37页 |
3.3.3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37-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系统电路设计与均流措施 | 第41-54页 |
4.1 风光互补供电系统前级主电路的设计 | 第41-42页 |
4.2 车载动力电池充电后级主电路的设计 | 第42-43页 |
4.3 多模块并联充电结构 | 第43-45页 |
4.4 系统主电路元件参数的计算 | 第45-47页 |
4.4.1 前级Buck主电路的元件参数计算 | 第45页 |
4.4.2 后级双向交错并联电路的元件参数计算 | 第45-47页 |
4.5 并联均流方案 | 第47-52页 |
4.5.1 独立电流内环控制方法 | 第47-48页 |
4.5.2 基于占空比自动分配的均流控制策略 | 第48-5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仿真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4-68页 |
5.1 风光互补电源功率控制仿真 | 第54-59页 |
5.2 风光互补电动汽车正负脉冲充电控制仿真 | 第59-60页 |
5.3 充电模块并联均流控制仿真 | 第60-67页 |
5.3.1 充电模块并联模型 | 第60-63页 |
5.3.2 模块参数不一致时的均流控制仿真 | 第63-6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总结 | 第68页 |
6.2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