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符号说明 | 第12-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 压力钢管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1 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的试验法与解析法 | 第15-16页 |
1.2.2 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的数值方法 | 第16-18页 |
1.2.3 压力钢管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方法 | 第18-19页 |
1.3 考虑材料应变硬化的压力钢管极限承载力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 第19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工作 | 第19-23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4.3 主要创新工作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考虑应变硬化的压力钢管材料本构及其对管道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23-50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压力钢管钢材的弹塑性本构模型 | 第23-27页 |
2.2.1 常用钢材本构模型 | 第23-25页 |
2.2.2 压力管道钢材本构模型 | 第25-27页 |
2.3 考虑材料硬化的压力钢管钢材本构关系 | 第27-37页 |
2.3.1 材料本构关系的拟合 | 第28-35页 |
2.3.2 材料ASME模型的本构关系 | 第35-36页 |
2.3.3 分析与讨论 | 第36-37页 |
2.4 材料应变硬化对压力钢管极限承载力和失效演化的影响 | 第37-49页 |
2.4.1 压力钢管极限承载力分析的计算方法 | 第37-39页 |
2.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2.4.3 材料应变硬化对管道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 第40-44页 |
2.4.4 材料应变硬化对管道失效演化的影响 | 第44-48页 |
2.4.5 分析与讨论 | 第48-49页 |
2.5 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基于等效理想弹塑性模型的压力钢管极限承载力分析方法 | 第50-65页 |
3.1 引言 | 第50页 |
3.2 基于应变能守恒的等效屈服强度求解 | 第50-55页 |
3.2.1 基于应变能等效原则的等效理想弹塑性模型 | 第50-51页 |
3.2.2 全应力-应变数据下的等效屈服强度求解 | 第51-53页 |
3.2.3 基于屈服强度与抗拉强度双关键点的等效屈服强度求解 | 第53-55页 |
3.3 考虑材料应变硬化的压力钢管等效理想弹塑性模型的建立 | 第55-59页 |
3.3.1 碳素结构钢的等效理想弹塑性模型的建立 | 第56-57页 |
3.3.2 低合金结构钢的等效理想弹塑性模型的建立 | 第57-58页 |
3.3.3 不锈钢的等效理想弹塑性模型的建立 | 第58-59页 |
3.4 基于等效理想弹塑性模型下的压力钢管极限承载力分析 | 第59-64页 |
3.4.1 压力容器1压力钢管极限承载力分析 | 第60-61页 |
3.4.2 压力容器2压力钢管极限承载力分析 | 第61-63页 |
3.4.3 带接管压力容器压力钢管极限承载力分析 | 第63-64页 |
3.5 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考虑材料应变硬化压力钢管极限承载力分析的弹性模量缩减法 | 第65-81页 |
4.1 引言 | 第65页 |
4.2 弹性模量缩减法的基本理论 | 第65-68页 |
4.2.1 单元承载比与基准承载比的定义 | 第65-66页 |
4.2.2 弹性模量缩减策略 | 第66-67页 |
4.2.3 极限承载力下限解 | 第67-68页 |
4.3 压力钢管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的弹性模量缩减法 | 第68-76页 |
4.3.1 极限承载力分析的基本流程 | 第68-70页 |
4.3.2 算例验证与分析 | 第70-76页 |
4.4 压力钢管工程实例研究 | 第76-80页 |
4.4.1 三跨压力钢管 | 第76-78页 |
4.4.2 弯管结构极限承载力分析 | 第78-80页 |
4.5 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5.1 小结 | 第81页 |
5.2 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