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绘画论文--绘画理论论文--绘画评论、欣赏论文

抽象表现绘画在中国的学脉--吴大羽和他弟子的创作及影响研究

摘要第5-6页
Summary第6页
绪论第7-8页
一、 抽象表现绘画的界定以及发展史第8-20页
    第一节 何为“抽象”绘画?第8-10页
        1、抽象绘画与具象绘画的区别第8-10页
        2、抽象绘画的解读机制第10页
    第二节 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第10-13页
        1、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界定第10-13页
        2、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发展概况第13页
    第三节 中国抽象表现绘画的发展概况与学脉传承第13-20页
        1、种子期:二十世纪30年代(1930—1937)第14-15页
        2、萌芽期:二十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1949—1985)第15-18页
        3、发展期:二十世纪80年代至今(1985-至今)第18-20页
二、吴大羽的艺术精神及其与中国抽象表现绘画的关系第20-28页
    第一节 吴大羽与中国抽象表现绘画的关系第20-21页
        1、吴大羽的价值第20-21页
    第二节 吴大羽的生平及艺术作品第21-25页
        1、艺术学习时期(1903—1927)——思想启蒙与欧洲留学第21-22页
        2、早期的写实主义时期(1928—1937)——艺专十年传道授业第22-23页
        3、中期的具象表现时期(1938—1976)——流离失所潜心坚守第23-24页
        4、后期的势象绘画阶段(1977—1986)——抽象表现艺术之大成第24-25页
    第三节 吴大羽的核心艺术思想第25-28页
        1、势象说第26页
        2、飞光嚼彩韵第26-28页
三、 吴大羽弟子的创作以及绘画的艺术语言分析第28-35页
    第一节 赵无极、朱德群为代表的中国抽象表现绘画第28-31页
        1、中国传统绘画中山水母题与抽象表现的结合第28-30页
        2、赵无极、朱德群用笔的“表现性”第30-31页
    第二节 吴冠中为代表的中国本土写意绘画发展第31-35页
        1、中国本土艺术精神中的“尚意不尚形”第31-33页
        2、吴冠中绘画中的抽象元素第33-35页
结论第35-36页
参考文献第36-38页
致谢第38页

论文共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晋时期僧文研究
下一篇:计及DG的潮流转移区域自适应电流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