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国外轴辐式物流网络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1.3 国外轴辐式物流网络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1.4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9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3 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2 区域物流网络相关理论 | 第20-28页 |
2.1 区域物流和区域物流网络 | 第20页 |
2.2 区域轴-辐式物流网络相关理论 | 第20-26页 |
2.2.1 区域轴-辐式物流网络概念 | 第20-21页 |
2.2.2 区域物流网络结构类型及特征 | 第21-22页 |
2.2.3 轴-辐式区域物流网络结构类型及特征 | 第22-26页 |
2.3 轴-辐式物流网络结构的优缺点 | 第26-28页 |
2.3.1 轴-辐式物流网络结构优点 | 第26页 |
2.3.2 轴-辐式物流网络结构缺点 | 第26-28页 |
3 省域物流网络指标体系构建 | 第28-31页 |
3.1 指标体系选择的原则 | 第28-29页 |
3.2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及其框架 | 第29-30页 |
3.3 区域物流网络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30-31页 |
4 省域物流网络模型构建 | 第31-41页 |
4.1 引力模型 | 第31-32页 |
4.2 区域"物流质量"的确定 | 第32-36页 |
4.2.1 熵权法 | 第32-33页 |
4.2.2 TOPSIS法 | 第33页 |
4.2.3 基于熵权-TOPSIS法评价模型建立的实施步骤 | 第33-36页 |
4.3 区域间"距离"的确定 | 第36-37页 |
4.4 物流隶属度 | 第37-39页 |
4.5 多枢纽混合轴辐式物流网络模型 | 第39-41页 |
5 省域物流网络实证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 第41-58页 |
5.1 实证概述 | 第41-45页 |
5.2 省域"物流质量"的确定 | 第45-49页 |
5.3 省域物流节点的确定 | 第49-53页 |
5.3.1 省域物流节点层级与辐射范围的确定 | 第49-51页 |
5.3.2 城市间物流引力的测算 | 第51-52页 |
5.3.3 轴心城市辐射范围的确定 | 第52-53页 |
5.4 省域物流网络构建 | 第53-56页 |
5.5 省域物流网络优化措施 | 第56-58页 |
6 结论 | 第58-59页 |
6.1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第58页 |
6.2 论文不足与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