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一、绪论:危险接受理论概述 | 第8-17页 |
(一)危险接受的理论背景 | 第8-10页 |
(二)危险接受的理论分类 | 第10-16页 |
(三)危险接受的问题之所在 | 第16-17页 |
二、危险接受的不同理论阐释 | 第17-25页 |
(一)被害人承诺与危险接受 | 第17-19页 |
(二)共犯从属性原理在自我危险化的参与中的尝试 | 第19-21页 |
(三)被害人信条学的观点 | 第21-24页 |
(四)避免危险接受成为理论的试验场 | 第24-25页 |
三、危险接受的解决基础——客观归责理论探析 | 第25-40页 |
(一)危险接受应当复归于客观归责 | 第25-26页 |
(二)客观归责理论之源流考 | 第26-29页 |
(三)作为危险接受的载体——罗克辛的客观归责理论 | 第29-38页 |
(四)风险抑或是危险:客观归责理论与危险接受概念关系之界定 | 第38-39页 |
(五)小结:危险接受应在客观归责的语境下展开 | 第39-40页 |
四、客观归责视阈下危险接受之理论检视与实践构想 | 第40-49页 |
(一)客观归责理论可以解决我国的危险接受案件 | 第40-44页 |
(二)相当理论与风险升高理论的结合运用 | 第44-45页 |
(三)自我危险化的参与之检视——以客观归责为线索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构想 | 第45-47页 |
(四)基于合意的他者危险化之检视——以客观归责为线索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构想 | 第47-49页 |
五、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