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清代原籍地回避制度概述 | 第10-12页 |
(一) 清代原籍地回避的制度发展 | 第10-11页 |
(二) 原籍地回避制度发展的原因 | 第11-12页 |
1、民族矛盾的深层影响 | 第11页 |
2、皇权专制的高度发展 | 第11-12页 |
3、官僚机构的膨胀 | 第12页 |
二、《钦定台规》版本及基本情况介绍 | 第12-14页 |
三、《钦定台规》关于原籍地回避的规定 | 第14-20页 |
(一) 履行监察职责时对被监察对象的原籍地回避监察 | 第14-16页 |
(二) 监察官员本身任命和履职时的原籍地回避 | 第16-20页 |
1、中央监察机构官员的回避 | 第17页 |
2、地方监察机构官员的回避 | 第17-18页 |
3、负责专门事务监察机构官员的回避 | 第18-20页 |
四、清代《台规》规定的原籍地回避的变化特征 | 第20-24页 |
(一) 进一步规划了监察官吏管理制度 | 第20页 |
(二) 逐步确立了多层级全方位覆盖的监察体系 | 第20-21页 |
(三) 里程、范围渐趋合理和严格 | 第21-23页 |
(四) 原籍回避与寄籍、商籍回避相互作用 | 第23-24页 |
五、原籍地回避的作用评析和借鉴 | 第24-28页 |
(一) 原籍地回避的作用评析 | 第24-26页 |
1、缓和了民族矛盾,暗藏防范汉员的作用 | 第24页 |
2、防止官员结党营私,促进皇权的统一 | 第24-25页 |
3、打击地方保护主义,抑制地方割据的形成 | 第25-26页 |
(二) 原籍地回避的历史借鉴 | 第26-28页 |
结语 | 第28-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1页 |
致谢 | 第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