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激励性评价失当行为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9-19页 |
(一)问题缘起 | 第9-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 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2. 观察法 | 第18-19页 |
一、小学教师的激励性评价行为阐述 | 第19-23页 |
(一)小学教师激励性评价行为的内涵探析 | 第19-20页 |
1. 激励性评价 | 第19页 |
2. 教师激励性评价行为 | 第19-20页 |
3. 小学教师的激励性评价行为 | 第20页 |
(二)小学教师激励性评价行为的特征 | 第20-21页 |
1. 准确及时性 | 第20页 |
2. 广泛具体性 | 第20页 |
3. 灵活多样性 | 第20-21页 |
4. 直观形象性 | 第21页 |
(三)小学教师激励性评价行为的功能 | 第21-23页 |
1. 组织引导,保持学生积极思考状态 | 第21页 |
2. 激励激发,有效调动学生情绪体验 | 第21页 |
3. 对话互动,促进师生思想情感碰撞 | 第21-23页 |
二、Y小学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失当行为述察 | 第23-31页 |
(一)侧耳倾听——教师激励性语言评价失衡 | 第23-25页 |
1. 形式主义,为激励而激励 | 第23-24页 |
2. 评价泛化,为表扬而表扬 | 第24页 |
3. 批评缺失,为激励不敢批评 | 第24-25页 |
(二)冷眼静看——教师激励性文字评价失真 | 第25-27页 |
1. 反馈信息,有失具体 | 第25页 |
2. 个体差异,重视不够 | 第25-26页 |
3. 文字评价,欠缺全面 | 第26-27页 |
(三)身入其境——教师激励性体态评价失落 | 第27-28页 |
1. 数量过少,辅助不够 | 第27页 |
2. 错失良机,时效不强 | 第27-28页 |
3. 单调僵化,技能匮乏 | 第28页 |
(四)心领意会——教师激励性实物评价失策 | 第28-31页 |
1. 盲目激励,缺少目标 | 第28-29页 |
2. 方法简单,缺乏多样 | 第29页 |
3. 目的功利,忽视反思 | 第29-31页 |
三、对Y小学教师的激励性评价行为现状反思 | 第31-36页 |
(一)教师对激励性语言评价缺乏尺度的把握 | 第31-32页 |
1. 对激励性语言评价的认识浅显 | 第31页 |
2. 语言习惯影响评价语言的选用 | 第31-32页 |
3. 担心批评性评价影响学生情绪 | 第32页 |
(二)教师对激励性文字评价缺乏真情的流露 | 第32-33页 |
1. 偏重规范要求忽视情感激励 | 第32页 |
2. 对学生的心理需求缺乏分析 | 第32-33页 |
3. 注重结果忽视学生情感态度 | 第33页 |
(三)教师对激励性体态评价缺乏深刻的认识 | 第33-34页 |
1. 对激励性体态评价缺乏重视 | 第33页 |
2. 没有把握好最佳的评价时机 | 第33-34页 |
3. 缺乏运用体态语评价的技术 | 第34页 |
(四)教师对激励性实物评价缺乏深入的思考 | 第34-36页 |
1. 对实物评价理念的理解片面 | 第34-35页 |
2. 缺乏可操作的实物评价方法 | 第35页 |
3. 对实物评价缺少学习与反思 | 第35-36页 |
四、优化小学教师激励性评价失当行为的策略 | 第36-45页 |
(一)“金口易开”,口中有“度” | 第36-38页 |
1. 努力提高自身评价的“厚度” | 第36-37页 |
2. 巧妙把控好表扬的“尺度” | 第37-38页 |
3. 适时提升“批评”的“温度” | 第38页 |
(二)“文以人化”,字中有“情” | 第38-41页 |
1. 创建师生心灵“话板” | 第38-39页 |
2. 评语充满浓情爱意 | 第39-40页 |
3. 用“喜报”滋润心田 | 第40-41页 |
(三)“动口动手”,动中有“人” | 第41-42页 |
1. 创建师生独特的体态语 | 第41页 |
2. 把“赞”点到心坎上 | 第41-42页 |
3. 科学掌握“动”的“境” | 第42页 |
(四)“物以载志”,物中有“思” | 第42-45页 |
1. “物尽其用”要合理化 | 第42-43页 |
2. 不断丰富自己的“锦囊” | 第43-44页 |
3. 拥有一颗“反思”的心 | 第44-45页 |
结束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9-50页 |
附录 | 第50-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