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简要述评 | 第14-15页 |
1.3 研究设计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第2章 居民参与邻避冲突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26页 |
2.1 居民参与邻避冲突的基本概念 | 第17-19页 |
2.1.1 邻避设施 | 第17-18页 |
2.1.2 邻避情结 | 第18-19页 |
2.1.3 邻避冲突 | 第19页 |
2.2 居民参与邻避冲突研究的基础理论 | 第19-26页 |
2.2.1 社会冲突理论 | 第19-21页 |
2.2.2 政府信任理论 | 第21-22页 |
2.2.3 公民参与理论 | 第22页 |
2.2.4 风险社会理论 | 第22-23页 |
2.2.5 治理与善治理论 | 第23-24页 |
2.2.6 群体动力理论 | 第24-26页 |
第3章 当前我国居民参与邻避冲突的基本情况分析 | 第26-31页 |
3.1 当前我国居民参与邻避冲突的类型 | 第26-27页 |
3.1.1 维护利益型 | 第26页 |
3.1.2 伸张正义型 | 第26-27页 |
3.1.3 借机发泄型 | 第27页 |
3.1.4 从众心理型 | 第27页 |
3.1.5 别有用心型 | 第27页 |
3.2 当前我国居民参与邻避冲突的特点 | 第27-28页 |
3.2.1 动机复杂 | 第27-28页 |
3.2.2 目标直接 | 第28页 |
3.2.3 组织松散 | 第28页 |
3.3 当前我国居民参与邻避冲突的影响 | 第28-31页 |
3.3.1 正面影响 | 第29页 |
3.3.2 消极作用 | 第29-31页 |
第4章 居民参与邻避冲突的影响因素分析——以X市垃圾焚烧厂事件为例 | 第31-49页 |
4.1 事件回顾 | 第31-32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32-35页 |
4.2.1 邻避冲突与个体特征 | 第32-33页 |
4.2.2 邻避冲突与个体利益损益 | 第33页 |
4.2.3 邻避冲突与对邻避设施必要性的认识 | 第33-34页 |
4.2.4 邻避冲突与政府行为 | 第34页 |
4.2.5 邻避冲突与风险感知 | 第34-35页 |
4.2.6 邻避冲突与个体认知独立性 | 第35页 |
4.3 调查概况 | 第35-37页 |
4.3.1 问卷设计 | 第35-36页 |
4.3.2 样本特征 | 第36-37页 |
4.4 变量的含义与赋值 | 第37-38页 |
4.5 信度分析 | 第38-39页 |
4.6 相关分析 | 第39-46页 |
4.6.1 个体特征与居民参与邻避冲突的相关分析 | 第39-44页 |
4.6.2 个体利益损益情况与居民参与邻避冲突的相关分析 | 第44页 |
4.6.3 对邻避设施必要性的认知与居民参与邻避冲突的相关分析 | 第44-45页 |
4.6.4 政府行为与居民参与邻避冲突的相关分析 | 第45页 |
4.6.5 风险感知与居民参与邻避冲突的相关分析 | 第45-46页 |
4.6.6 个体认知独立性与居民参与邻避冲突的相关分析 | 第46页 |
4.7 居民参与邻避冲突的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46-48页 |
4.8 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49-54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49-50页 |
5.2 对策建议 | 第50-52页 |
5.2.1 改善宣传方式,加强公民教育 | 第50页 |
5.2.2 建立健全邻避风险治理机制 | 第50-51页 |
5.2.3 探索新的利益补偿机制 | 第51页 |
5.2.4 推进政府治理改革,提高政府公信力 | 第51-52页 |
5.2.5 加强协商民主建设,推进环境协商治理 | 第52页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