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9-15页 |
1.1 食用菌概述 | 第9-10页 |
1.1.1 食用菌的食用价值 | 第9页 |
1.1.2 食用菌的药用价值 | 第9-10页 |
1.2 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 | 第10-11页 |
1.2.1 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动态 | 第10-11页 |
1.2.2 国外食用菌产业发展简介 | 第11页 |
1.3 食用菌育种进展 | 第11-13页 |
1.3.1 野生菌驯化研究 | 第11-12页 |
1.3.2 食用菌主要育种方法简介 | 第12页 |
1.3.3 育种方法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4 松乳菇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1.4.1 松乳菇简介 | 第13页 |
1.4.2 松乳菇生态特征、营养成分及栽培现状 | 第13-14页 |
1.5 课题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4-15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5-21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5-16页 |
2.1.1 出发菌株 | 第15页 |
2.1.2 试验试剂 | 第15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5页 |
2.1.4 主要培养基 | 第15-16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6-21页 |
2.2.1 松乳菇最适母种培养基的筛选 | 第16-17页 |
2.2.2 松乳菇的离子束照射 | 第17页 |
2.2.3 各菌株的液体发酵生物量及营养成分测定 | 第17-18页 |
2.2.4 松乳菇栽培试验 | 第18-20页 |
2.2.5 数据处理 | 第20-21页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1-36页 |
3.1 松乳菇最适母种培养基的筛选 | 第21-29页 |
3.1.1 最适碳源的筛选 | 第21-25页 |
3.1.2 最适氮源的筛选 | 第25-27页 |
3.1.3 松乳菇母种培养基正交试验 | 第27-29页 |
3.2 松乳菇的离子束照射 | 第29-31页 |
3.2.1 不同诱变剂量对出发菌株存活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2 诱变后各菌株生长速度的测定 | 第30-31页 |
3.3 各菌株的液体发酵生物量及营养成分测定 | 第31-33页 |
3.3.1 各菌株的液体发酵生物量测定 | 第31页 |
3.3.2 各菌株液体发酵菌丝营养成分的测定 | 第31-33页 |
3.4 松乳菇栽培试验 | 第33-36页 |
3.4.1 栽培料配方的初筛选 | 第33-34页 |
3.4.2 栽培料配方的优化 | 第34页 |
3.4.3 松乳菇安徽霍邱试验基地出菇试验 | 第34页 |
3.4.4 松乳菇菇房出菇试验 | 第34-35页 |
3.4.5 松乳菇原基出菇试验 | 第35-36页 |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 第36-40页 |
4.1 讨论 | 第36-38页 |
4.1.1 松乳菇最适母种培养基的筛选 | 第36页 |
4.1.2 松乳菇N~+离子束诱变的效应研究 | 第36-37页 |
4.1.3 N~+离子束诱变对液体发酵菌丝生物量及营养价值的影响 | 第37页 |
4.1.4 松乳菇栽培种培养基筛选 | 第37-38页 |
4.1.5 松乳菇出菇环境探索 | 第38页 |
4.2 结论 | 第38-39页 |
4.3 展望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