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0.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0.1.1 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0.1.2 选题的意义 | 第11页 |
0.2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0.2.1 国外关于产业集聚和城镇化的研究 | 第11-12页 |
0.2.2 国内关于产业集聚和城镇化的研究 | 第12-14页 |
0.3 研究方法、内容结构及创新点 | 第14-16页 |
0.3.1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4页 |
0.3.2 内容结构 | 第14-15页 |
0.3.3 创新点 | 第15-16页 |
1 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理论 | 第16-21页 |
1.1 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 | 第16-18页 |
1.1.1 产业集聚的含义 | 第16-17页 |
1.1.2 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 | 第17-18页 |
1.2 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理论 | 第18-19页 |
1.2.1 新型城镇化的含义 | 第18页 |
1.2.2 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测度 | 第18-19页 |
1.3 产业集聚推动城镇化进程的作用机制 | 第19-21页 |
1.3.1 专业化分工协作与规模经济效应 | 第19-20页 |
1.3.2 资源共享与正外部性 | 第20页 |
1.3.3 城市功能空间演化与辐射扩散效应 | 第20-21页 |
2 辽宁省产业集聚与城镇化水平的现状分析 | 第21-29页 |
2.1 辽宁省产业集聚的现状分析 | 第21-24页 |
2.1.1 辽宁省产业集聚的现状及特点 | 第21-22页 |
2.1.2 辽宁省产业聚集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22-24页 |
2.2 辽宁省城镇化现状分析 | 第24-28页 |
2.2.1 辽宁省城镇化现状及特点 | 第24-26页 |
2.2.2 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26-28页 |
2.3 辽宁省产业集聚推动城镇化进程的表现 | 第28-29页 |
3 辽宁省产业集聚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证研究 | 第29-34页 |
3.1 数据选取和分析 | 第29页 |
3.2 辽宁省产业集聚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计量分析 | 第29-32页 |
3.2.1 单位根检验 | 第30页 |
3.2.2 协整检验 | 第30-31页 |
3.2.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第31-32页 |
3.3 结论与分析 | 第32-34页 |
4 产业集聚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成功经验 | 第34-36页 |
4.1 广东省产业集聚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模式 | 第34-35页 |
4.2 德国鲁尔产业集聚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模式 | 第35-36页 |
5 辽宁省产业集聚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的相关建议 | 第36-42页 |
5.1 辽宁省新型城镇化中对重点产业集聚的选择 | 第36-38页 |
5.1.1 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 | 第36-37页 |
5.1.2 沈阳金融中心建设 | 第37页 |
5.1.3 大连自由贸易区建设 | 第37-38页 |
5.1.4 阜新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 | 第38页 |
5.2 辽宁各城市产业集聚区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建议 | 第38-42页 |
5.2.1 积极发挥政府在推进产业集聚和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 | 第39页 |
5.2.2 发挥市场机制调配资源,拓展有效的企业融资渠道 | 第39-40页 |
5.2.3 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机制,为企业提供发展新的空间 | 第40页 |
5.2.4 立足发展城镇型集聚,努力提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 | 第40-41页 |
5.2.5 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形成人才资本 | 第41-42页 |
结束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