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信用风险管理研究的发展 | 第10页 |
1.2.2 信用风险的评估方法 | 第10-11页 |
1.2.3 农户贷款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 第11-12页 |
1.2.4 农户贷款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 | 第12-13页 |
1.2.5 农户贷款信用风险的控制方法 | 第13-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 第15-16页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理论 | 第17-23页 |
2.1 信用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第17-20页 |
2.1.1 信用风险的古典与现代理论 | 第17-18页 |
2.1.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8页 |
2.1.3 信贷配给理论 | 第18-20页 |
2.2 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 第20-23页 |
2.2.1 传统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 第20-21页 |
2.2.2 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 第21-23页 |
第3章 湖北省农村商业银行及农户贷款信用风险现状 | 第23-29页 |
3.1 农户贷款的概念及其独特性 | 第23-24页 |
3.1.1 农户贷款的概念 | 第23页 |
3.1.2 农户贷款的独特性 | 第23-24页 |
3.2 湖北省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3.3 秭归农商行S支行农户贷款及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 第25-29页 |
3.3.1 秭归农商行S支行简介 | 第25页 |
3.3.2 秭归农商行S支行农户贷款现状 | 第25-27页 |
3.3.3 秭归农商行S支行信用风险现状 | 第27-29页 |
第4章 湖北省农村商业银行农户贷款信用风险识别 | 第29-35页 |
4.1 农户贷款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 第29-31页 |
4.1.1 农户贷款信用风险产生的内因 | 第29-30页 |
4.1.2 农户贷款信用风险产生的外因 | 第30-31页 |
4.2 农户贷款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5页 |
4.2.1 风险影响因素的说明 | 第31-33页 |
4.2.2 风险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3-35页 |
第5章 湖北省农村商业银行农户贷款信用风险评估 | 第35-47页 |
5.1 评估方法的选择 | 第35-36页 |
5.2 农户贷款信用风险Probit概率模型的构建及变量说明 | 第36-37页 |
5.3 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性统计 | 第37-42页 |
5.3.1 数据来源 | 第37页 |
5.3.2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7-42页 |
5.4 实证分析过程及结果 | 第42-44页 |
5.4.1 回归分析 | 第42-43页 |
5.4.2 模型检验 | 第43-44页 |
5.5 农户贷款违约概率测算 | 第44-45页 |
5.6 实证分析结果 | 第45-47页 |
第6章 湖北省农村商业银行农户贷款信用风险防范对策 | 第47-51页 |
6.1 银行层面 | 第47-48页 |
6.1.1 认真做好贷前调查工作 | 第47页 |
6.1.2 加强对农户的金融知识宣传工作 | 第47-48页 |
6.1.3 针对农户特殊性进行产品创新 | 第48页 |
6.1.4 加强信贷人员的培训工作 | 第48页 |
6.2 政府层面 | 第48-51页 |
6.2.1 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 | 第48-49页 |
6.2.2 做好政府职能部门支撑工作 | 第49-51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1-52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1页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59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