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货币论文--中国货币论文--方针政策及其阐述论文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货币政策运用研究

内容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导论第15-27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5-16页
        1.1.1 研究背景第15页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5-16页
    1.2 相关概念界定第16-17页
    1.3 文献综述第17-24页
        1.3.1 对货币经济理论框架的研究第17-19页
        1.3.2 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货币需求函数的研究第19-21页
        1.3.3 对中国经济新常态及货币政策运用的研究第21-24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4-26页
        1.4.1 研究内容第24-25页
        1.4.2 主要研究方法第25-26页
    1.5 创新与贡献第26-27页
第2章 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7-55页
    2.1 经济波动、金融市场以及其中的资产价格泡沫因素第27-39页
        2.1.1 经济波动视角的宏观基础理论结构第27-33页
        2.1.2 现代金融市场与资产泡沫理论第33-39页
    2.2 货币的内涵、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分析框架第39-55页
        2.2.1 基于货币内涵的货币政策理论体系第39-46页
        2.2.2 货币政策传导理论第46-51页
        2.2.3 货币政策分析框架第51-55页
第3章 经济新常态的周期与结构特征第55-74页
    3.1 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一个长期的视角第55-63页
        3.1.1 新常态背后的经济周期第55-59页
        3.1.2 新常态背后的人口结构变动趋势第59-63页
    3.2 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一个结构性的视角第63-70页
        3.2.1 消费、投资与出口的失衡第63-66页
        3.2.2 经济结构失衡的积累第66-70页
    3.3 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一个现实的困境第70-74页
        3.3.1 过度负债第70-71页
        3.3.2 产能过剩第71-72页
        3.3.3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第72-74页
第4章 当前货币政策操作特征—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实证依据第74-104页
    4.1 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环境的演变与货币信用周期第74-81页
        4.1.1 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历程第74-75页
        4.1.2 国内基础货币的演变和发展第75-78页
        4.1.3 央行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演变第78-79页
        4.1.4 中国的货币信用周期第79-81页
    4.2 基于VAR系统的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检验第81-93页
        4.2.1 VAR模型的构建与数据选取第81-82页
        4.2.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模型实证过程第82-92页
        4.2.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实证结果分析第92-93页
    4.3 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估计与分析第93-104页
        4.3.1 理论依据与模型选取第93-94页
        4.3.2 实证方法与数据处理第94-95页
        4.3.3 货币需求函数模型实证过程第95-102页
        4.3.4 货币需求函数模型实证结果分析第102-104页
第5章 新常态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框架与工具运用第104-137页
    5.1 金融危机对货币理论的重构第104-116页
        5.1.1 货币政策在危机救助中的传导机制与有效性第104-106页
        5.1.2 对危机后货币理论的反思第106-114页
        5.1.3 对中国货币政策运用的启示第114-116页
    5.2 新常态下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第116-122页
        5.2.1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货币政策运用的要义第116-118页
        5.2.2 新常态前中期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第118-120页
        5.2.3 新常态末期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第120-121页
        5.2.4 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第121-122页
    5.3 新常态下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第122-137页
        5.3.1 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分析—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第123-130页
        5.3.2 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分析—"利率走廊"第130-134页
        5.3.3 宏观审慎工具的应用—MPA第134-137页
第6章 结论第137-141页
    6.1 主要结论第137-140页
    6.2 不足之处与下一步研究方向第140-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51页
后记第151-152页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天津地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其防治措施的制定
下一篇:禽H9N2亚型流感病毒灭活疫苗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