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21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一) 社区治理模式相关研究 | 第11-14页 |
(二) 社区工作者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四、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一) 结构功能主义 | 第15-16页 |
(二) 公共治理理论 | 第16-17页 |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六、研究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9-21页 |
(一) 创新点及特色 | 第19-20页 |
(二) 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1+3+N"社区治理模式下的社区实践 | 第21-29页 |
一、深圳市"1+3+N"社区治理模式 | 第21-25页 |
(一) 社区治理模式概述 | 第21页 |
(二) "1+3+N"治理模式概述 | 第21-23页 |
(三) 社区党委的角色与功能 | 第23页 |
(四) 社区居委会、工作站、服务中心的角色与功能 | 第23-25页 |
二、社区治理中的利益相关方利益诉求和矛盾产生 | 第25-29页 |
(一) 社区工作站、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的利益诉求 | 第25-26页 |
(二) 社区矛盾产生——社区权力的归属 | 第26-27页 |
(三) 社区利益相关方对社区资源的争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1+3+N"社区治理模式下的社区工作者与社区治理相关方的关系 | 第29-36页 |
一、脆弱的联结:社区工作者与原生社会组织间的派遣角色 | 第29-30页 |
(一) 社区工作者和原生组织之间关系脆弱 | 第29页 |
(二) 派遣制衍生出的社区工作者认同感低 | 第29-30页 |
二、社区工作者进驻社区所面临的阻碍 | 第30-33页 |
(一) 进驻时:社区治理相关方的顾虑 | 第30-31页 |
(二) 驻扎时:社区力量的压制和操控 | 第31-32页 |
(三) 离开时:社区工作者何去何从 | 第32-33页 |
三、"强政府,弱社会"背景下社区工作者的自我弱化 | 第33-36页 |
(一) "强政府,弱社会"的思想观念仍旧占据影响 | 第33-34页 |
(二) 社区工作者自我角色弱化 | 第34页 |
(三) 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后劲不足 | 第34-36页 |
第四章 "1+3+N"社区治理模式下社区工作者的角色与功能重塑 | 第36-44页 |
一、社区工作者角色的转变 | 第36-38页 |
(一) 从社区纯服务提供方转变为社区关系协调方 | 第36-37页 |
(二) 从社区资源被动运用方到社会资源主动链接方 | 第37-38页 |
二、社区工作者服务方式的转变 | 第38-41页 |
(一)开展社区工作本土化服务 | 第38-40页 |
(二) 借助高校力量,共建实习基地 | 第40-41页 |
三、"培训班经验":社区工作依托主体转变 | 第41-44页 |
(一) 加强社区工作者职业能力培训,打造服务品牌效应 | 第41-42页 |
(二) 社工机构吸收更多社会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