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4页 |
第一章 文化、体育文化、抗战文化、抗战体育文化等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9页 |
第一节 文化 | 第14-15页 |
第二节 体育文化 | 第15-16页 |
第三节 抗战文化 | 第16-17页 |
第四节 抗战体育文化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抗战体育文化发展的动因 | 第19-27页 |
第一节 抗日救亡的时代主旋律是抗战体育文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 第19-21页 |
第二节 二十世纪以来强国强种的实用主义体育思想和民族主义体育观是抗战体育文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第三节 体育兼具强身杀敌和宣传鼓呼双重功效,是抗战体育文化发展的自身物质条件 | 第24-27页 |
第三章 抗战体育文化运动综述 | 第27-42页 |
第一节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针对抗日御侮所订定的体育方针政策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国民党统治区体育抗战文化 | 第28-33页 |
第三节 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抗战体育文化 | 第33-36页 |
第四节 日伪统治下的沦陷区奴化与反奴化体育文化 | 第36-42页 |
第四章 抗战体育文化特征解析 | 第42-69页 |
第一节 抗战体育人多、地广、样式博,体现了中华文化"大而能容"的气度 | 第42-50页 |
一、从地域上看: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体育抗日的烽火 | 第42-45页 |
二、从人员上看:各族同胞、男女老少、海外侨胞乃至国际友人齐上阵 | 第45-48页 |
三、从内容上看:土洋结合、不拘一格、注重实效 | 第48-50页 |
第二节 抗战体育威武不屈、自强不息,体现了中华文化"刚而不屈"的精神 | 第50-57页 |
一、在前线:积健为雄、痛击日寇 | 第50-52页 |
二、在后方:同仇敌忾、团结御侮 | 第52-55页 |
三、在沦陷区:对日伪进行直面抗击和迂回斗争 | 第55-57页 |
第三节 抗战体育正气凛然、不嬖颜色,体现了中华文化"正而远邪"的品格 | 第57-63页 |
一、通过参加国际性体育赛事,揭露日寇裂我疆土的图谋 | 第57-59页 |
二、利用体育运动会进行爱国鼓呼,震慑日寇吞我河山的野心 | 第59-61页 |
三、对日伪推行的体育活动,嗤之以鼻、不与之同流合污 | 第61-63页 |
第四节 抗战体育多元并蓄、兼容共存,体现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特质 | 第63-69页 |
一、体育学术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第63-65页 |
二、国共两党之间:政治见解求同存异,体育御侮同气相求 | 第65-69页 |
第五章 抗战体育文化的历史价值 | 第69-75页 |
第一节 为抗战事业做出了贡献 | 第69-70页 |
一、广泛有效地动员了民众 | 第69页 |
二、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 第69-70页 |
三、为加强国际反法西斯阵线的战斗友谊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 第70页 |
第二节 促进了体育艺术自身的发展 | 第70-72页 |
一、拓宽了体育运动的覆盖地域 | 第70-71页 |
二、培养和锻炼了大批体育人才 | 第71页 |
三、对中国现代体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创新 | 第71-72页 |
第三节 传承并发展了伟大民族精神 | 第72-75页 |
一、众志成城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精神 | 第72页 |
二、无私无畏忠贞不屈的民族献身精神 | 第72-73页 |
三、海纳百川求同存异的包容开放精神 | 第73-75页 |
结语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读研时期发表的论文 | 第81-82页 |
后记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