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纳米材料与纳米科技 | 第12-13页 |
1.2 纳米颗粒对细菌的毒性效应 | 第13-15页 |
1.3 纳米氧化锌对细菌的致毒机理 | 第15-18页 |
1.3.1 颗粒与细菌直接接触导致的物理损伤 | 第16页 |
1.3.2 纳米颗粒进入细胞内部 | 第16-17页 |
1.3.3 ROS的产生 | 第17页 |
1.3.4 金属离子毒性 | 第17-18页 |
1.4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突变株的构建及其特性 | 第20-32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20-25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2.1.2 突变株的构建及其特性 | 第21-25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0页 |
2.2.1 突变株的构建 | 第25-26页 |
2.2.2 突变株的生长及生物膜形成情况检测 | 第26-28页 |
2.2.3 胞外多聚物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28-30页 |
2.3 讨论与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纳米氧化锌对大肠杆菌的毒性 | 第32-4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3.1.2 ZnO NPs悬液制备 | 第32页 |
3.1.3 ZnO NPs的理化性质 | 第32-33页 |
3.1.4 ZnO NPs对大肠杆菌的毒性作用 | 第33-34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0页 |
3.2.1 ZnO NPs的理化性质 | 第34-36页 |
3.2.2 ZnO NPs对大肠杆菌的毒性作用 | 第36-40页 |
3.3 讨论与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纳米氧化锌对大肠杆菌致毒机理 | 第42-6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5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4.1.2 Zn~(2+)、H_2O_2与ZnO NPs对大肠杆菌的毒性影响比较 | 第42-43页 |
4.1.3 DCFH-DA法检测细胞内ROS生成量 | 第43页 |
4.1.4 ZnO NPs对大肠杆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第43-44页 |
4.1.5 ZnO NPs对大肠杆菌的DNA损伤 | 第44页 |
4.1.6 激光共聚焦检测大肠杆菌生物膜对ZnO NPs毒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4.1.7 大肠杆菌对Zn~(2+)的吸附与内化 | 第4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7页 |
4.2.1 Zn~(2+)、H_2O_2与ZnO NPs对大肠杆菌的毒性影响比较 | 第45-49页 |
4.2.2 ZnO NPs对胞内活性氧簇产生的影响 | 第49-51页 |
4.2.3 ZnO NPs对大肠杆菌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51-54页 |
4.2.4 ZnO NPs对大肠杆菌的DNA损伤 | 第54-55页 |
4.2.5 ZnO NPs大肠杆菌成熟生物膜的毒性影响 | 第55-56页 |
4.2.6 大肠杆菌对Zn~(2+)的吸附与内化 | 第56-57页 |
4.3 讨论与小结 | 第57-62页 |
全文总结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附录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