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文化认同视野下的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问题研究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导论第15-25页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5-17页
        (一) 研究背景第15-16页
        (二) 研究意义第16-17页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第17-23页
        (一) 国内研究述评第17-20页
        (二) 国外研究述评第20-23页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3-25页
        (一) 研究思路第23页
        (二) 研究方法第23-24页
        (三) 创新之处第24-25页
第一章 文化认同的概念、类型及功能第25-40页
    一、文化认同的概念第25-28页
        (一) 文化认同的含义第25-26页
        (二) 文化认同的机制第26-28页
    一、文化认同的类型第28-35页
        (一) 自然性认同第28-30页
        (二) 教育性认同第30-33页
        (三) 自觉性认同第33-35页
    三、文化认同的功能第35-40页
        (一) 形成个体身份识别第35-36页
        (二) 传承与维护群体文化第36-38页
        (三) 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和谐第38-40页
第二章 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现状第40-47页
    一、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取得的成就第41-43页
        (一) 肯定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必要性第41-42页
        (二) 认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第42页
        (三) 对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充满信心第42-43页
    二、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存在的问题第43-47页
        (一) 对马克思主义内容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第43-45页
        (二) 对马克思主义认知的动力不足第45页
        (三) 对马克思主义认同存在一定程度的抵触倾向第45-47页
第三章 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问题的成因第47-64页
    一、教育环境的不良因素影响马克思主义自然性认同氛围的营造第47-53页
        (一) 传统家庭教育的忽视第47-49页
        (二) 社会消极因素的干扰第49-51页
        (三) 网络虚假信息的误导第51-53页
    二、教育过程的不完善削弱马克思主义教育性认同的力量第53-59页
        (一) 中学思政教育存在不足第54-55页
        (二) 受教育者主体性相对缺失第55-56页
        (三) 教育手段相对滞后第56-59页
    二、高校学生的心理弱点阻碍马克思主义自觉性认同的实现第59-64页
        (一) 高层次需求动力不足第59-60页
        (二) 认知能力相对缺乏第60-62页
        (三) 情绪控制力有待提升第62-64页
第四章 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认同问题的解决路径第64-77页
    一、改善教育环境以营造马克思主义自然性认同氛围第64-68页
        (一) 改善家庭环境第64-66页
        (二) 塑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66-67页
        (三) 净化网络舆论环境第67-68页
    二、完善教育过程以增强马克思主义教育性认同力量第68-73页
        (一) 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要求第68-69页
        (二) 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第69-70页
        (三)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第70-71页
        (四) 不断完善教育手段第71-73页
    三、把握高校学生心理特点以引导马克思主义自觉性认同第73-77页
        (一) 满足合理需求,引领高级需求第73-74页
        (二) 打破思维局限,提高认知能力第74-75页
        (三) 把握情绪特点,促进情感升华第75-77页
结语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4页
致谢第84-86页
学位论文评闽及答辩情况表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蒙古国与中国高等教育中性别差异问题比较研究
下一篇: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制度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