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 | 第10-11页 |
1.2 稀土元素及其光转换性质 | 第11-14页 |
1.2.1 稀土元素及其特性 | 第11-12页 |
1.2.2 镧系稀土离子的光转换发光机 | 第12-14页 |
1.3 稀土掺杂纳米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4-17页 |
1.3.1 沉淀法 | 第14-15页 |
1.3.2 燃烧法 | 第15-16页 |
1.3.3 水热法 | 第16页 |
1.3.4 溶胶-凝胶法 | 第16-17页 |
1.4 稀土掺杂氧化物功能材料的研究现况 | 第17-19页 |
1.5 稀土掺杂氧化物功能材料的研究挑战 | 第19-21页 |
1.6 论文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第2章 尿素均匀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物的工艺条件研究 | 第22-28页 |
2.1 化学试剂与表征仪器 | 第22-23页 |
2.1.1 样品合成所需化学试剂 | 第22-23页 |
2.1.2 实验设备 | 第23页 |
2.2 样品表征仪器及方法 | 第23-25页 |
2.2.1 X-射线衍射仪(XRD) | 第23-24页 |
2.2.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 | 第24页 |
2.2.3 热重分析仪(TGA) | 第24页 |
2.2.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 第24页 |
2.2.5 激发与发射光谱(PL-PLE) | 第24-25页 |
2.3 实验方法以及工艺流程 | 第25-26页 |
2.4 实验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26-27页 |
2.4.1 纳米球尺寸分布的影响因素 | 第26页 |
2.4.2 尿素均匀沉淀法反应温度的选择 | 第26-27页 |
2.4.3 尿素均匀沉淀法反应时间的选择 | 第27页 |
2.5 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Y_2O_3:Eu~(3+)纳米球可控合成及尺寸效应所影响的发光性质 | 第28-39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样品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微观形貌 | 第28-32页 |
3.3 样品的光谱学性质 | 第32-34页 |
3.4 Judd-Ofelt理论分析 | 第34-36页 |
3.5 荧光热猝灭现象分析 | 第36-38页 |
3.6 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相同粒径分布Lu_2O_3:x mol% Eu~(3+)纳米球的猝灭机理 | 第39-52页 |
4.1 引言 | 第39页 |
4.2 相同粒径不同掺杂浓度样品的合成 | 第39-40页 |
4.3 样品的晶体结构及微观形貌 | 第40-44页 |
4.4 样品的光谱学性质 | 第44-45页 |
4.5 浓度猝灭与能量传递 | 第45-48页 |
4.6 光学跃迁 | 第48-49页 |
4.7 荧光热猝灭现象分析 | 第49-51页 |
4.8 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Lu_2O_3:Yb~(3+)/Er~(3+)纳米球的可控合成及在980和1550 nm激发下的上转换发光性质 | 第52-64页 |
5.1 引言 | 第52页 |
5.2 不同粒径样品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微观形貌 | 第52-55页 |
5.3 傅里叶变换红外线光谱及热重分析 | 第55-57页 |
5.4 不同粒径样品在980 nm激发下的上/下转换发光性质 | 第57-60页 |
5.5 不同粒径样品在1550 nm激发下的上转换发光性质 | 第60-61页 |
5.6 980 nm和1550 nm激光激发下的发光过程分析 | 第61-63页 |
5.7 小结 | 第63-6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本论文主要结论 | 第64-65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