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1-3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超分子概述 | 第12-21页 |
1.2.1 超分子简介 | 第12-13页 |
1.2.2 超分子材料结合方式简介 | 第13-16页 |
1.2.3 光敏型超分子聚合物材料简介 | 第16-18页 |
1.2.4 热敏型超分子聚合物材料简介 | 第18页 |
1.2.5 氧化还原型超分子聚合物材料简介 | 第18-19页 |
1.2.6 化学响应型超分子聚合物材料简介 | 第19-20页 |
1.2.7 机械响应型超分子聚合物材料简介 | 第20页 |
1.2.8 多重响应型超分子聚合物材料简介 | 第20-21页 |
1.3 冠醚对二级铵盐的识别作用 | 第21-25页 |
1.3.1 冠醚简介 | 第21-22页 |
1.3.2 冠醚与二级铵盐自组装的研究 | 第22-25页 |
1.4 荧光相关知识简介 | 第25-35页 |
1.4.1 荧光简介 | 第25-26页 |
1.4.2 荧光探针概述 | 第26-27页 |
1.4.3 BODIPY类荧光物质简介 | 第27-29页 |
1.4.4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 第29-33页 |
1.4.5 聚集诱导荧光 | 第33-35页 |
1.5 超分子主客体作用研究现状 | 第35-36页 |
1.6 所选课题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38页 |
2 实验部分 | 第38-53页 |
2.1 实验所用到的化学试剂和仪器 | 第38-40页 |
2.2 总合成反应路线设计 | 第40-43页 |
2.3 具体合成步骤 | 第43-51页 |
2.3.1 中间产物2,4-二甲基吡咯的制备 | 第43页 |
2.3.2 中间产物A1和A2的制备 | 第43-44页 |
2.3.3 中间产物A3的制备 | 第44页 |
2.3.4 中间产物A4的制备 | 第44-45页 |
2.3.5 中间产物B2的制备 | 第45页 |
2.3.6 中间产物B3和B4的制备 | 第45页 |
2.3.7 中间产物B5的制备 | 第45-46页 |
2.3.8 中间产物B6的制备 | 第46页 |
2.3.9 中间产物C1的制备 | 第46-47页 |
2.3.10 中间产物C2的制备 | 第47页 |
2.3.11 最终产物M1的制备 | 第47页 |
2.3.12 中间产物D1的制备 | 第47-48页 |
2.3.13 中间产物D2的制备 | 第48页 |
2.3.14 最终产物M2的制备 | 第48-49页 |
2.3.15 中间产物D3的制备 | 第49页 |
2.3.16 中间产物D4的制备 | 第49-50页 |
2.3.17 最终产物M3的制备 | 第50-51页 |
2.4 实验测试部分 | 第51-53页 |
2.4.1 溶液的配置 | 第51页 |
2.4.2 荧光和紫外光谱测定 | 第51-52页 |
2.4.3 主客体在可见光和紫外光(365 nm)下的对比 | 第52页 |
2.4.4 核磁滴定实验 | 第52-5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3-70页 |
3.1 中间产物及目标产物的合成 | 第53页 |
3.1.1 中间产物的合成 | 第53页 |
3.1.2 目标产物的合成 | 第53页 |
3.2 中间产物及目标产物的表征数据 | 第53-56页 |
3.3 主客体作用性能测试结果与讨论 | 第56-70页 |
3.3.1 M1的聚集诱导荧光测试 | 第56-57页 |
3.3.2 M2在水溶液中的紫外吸收与荧光测试 | 第57-58页 |
3.3.3 M2在不同水溶液中的荧光性能 | 第58-59页 |
3.3.4 M1和M2相互作用产生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理论基础 | 第59-60页 |
3.3.5 M1和M2的酸碱滴定荧光发射光谱 | 第60-61页 |
3.3.6 M1和M2主客体作用的荧光发射光谱 | 第61-63页 |
3.3.7 不同酸碱条件下M1和M2相互作用荧光发射光谱 | 第63-64页 |
3.3.8 M1与M2溶液中酸碱滴定荧光发射光谱 | 第64-65页 |
3.3.9 M1与M2几种状态下的可见光和紫外光下对比 | 第65-66页 |
3.3.10 M1和M2主客体作用下的核磁滴定实验 | 第66-67页 |
3.3.11 M1和M2主客体作用产生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机理研究和讨论 | 第67-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附录 | 第78-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情况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