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3.3 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1.4.3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第2章 ZT公司自动化立体仓库货位分配现状分析 | 第17-24页 |
| 2.1 ZT公司简介 | 第17-18页 |
| 2.2 ZT公司自动化立体仓库货位分配现状 | 第18-21页 |
| 2.2.1 ZT公司立体仓库概况 | 第18-19页 |
| 2.2.2 ZT公司产品种类及特征分析 | 第19-21页 |
| 2.2.3 ZT公司立体仓库货位分配情况 | 第21页 |
| 2.3 ZT公司自动化立体仓库货位分配存在的问题 | 第21-23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3章 ZT公司自动化立体仓库货位优化模型建立 | 第24-34页 |
| 3.1 货位优化目标 | 第24页 |
| 3.2 货位存储策略选择及货位分配基本原则 | 第24-28页 |
| 3.2.1 货位存储策略的选择 | 第24-27页 |
| 3.2.2 货位分配的基本原则 | 第27-28页 |
| 3.3 仓库货位优化模型建立 | 第28-33页 |
| 3.3.1 货位优化的原则 | 第28-29页 |
| 3.3.2 问题描述和模型假设 | 第29-30页 |
| 3.3.3 货位优化目标函数的建立 | 第30-33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4章 ZT公司自动化立体仓库货位优化模型求解及仿真分析 | 第34-56页 |
| 4.1 模型求解算法分析选择 | 第34-36页 |
| 4.1.1 货位优化模型类型分析 | 第34页 |
| 4.1.2 求解算法对比与选择 | 第34-36页 |
| 4.1.3 遗传算法 | 第36页 |
| 4.2 货位优化遗传算法的设计 | 第36-43页 |
| 4.2.1 编码 | 第37-40页 |
| 4.2.2 种群初始化 | 第40页 |
| 4.2.3 适应度函数确定 | 第40-41页 |
| 4.2.4 遗传操作 | 第41-43页 |
| 4.3 基于MATLAB的模型求解及仿真分析 | 第43-55页 |
| 4.3.1 基础数据收集和参数设定 | 第43-46页 |
| 4.3.2 MATLAB遗传工具箱模型求解 | 第46-52页 |
| 4.3.3 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第52-55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5章 ZT公司自动化立体仓库货位优化保障措施 | 第56-60页 |
| 5.1 建立标准的出入库操作流程 | 第56-57页 |
| 5.1.1 规范仓库操作指南 | 第56页 |
| 5.1.2 仓库现场实施 7S管理 | 第56-57页 |
| 5.2 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 | 第57-58页 |
| 5.3 加强对仓库人员的在职培训 | 第58-59页 |
| 5.3.1 培训的必要性 | 第58-59页 |
| 5.3.2 培训的实施 | 第59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结论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