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2-28页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鄂尔多斯高原民族地理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4-26页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6-28页 |
第一章 鄂尔多斯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 第28-38页 |
第一节 鄂尔多斯高原的地势地貌 | 第28-31页 |
一、高原地势 | 第28页 |
二、高原地貌分区 | 第28-31页 |
三、鄂尔多斯高原毗邻地带 | 第31页 |
第二节 鄂尔多斯高原的水文环境 | 第31-35页 |
一、黄河 | 第32页 |
二、地表水状况 | 第32-35页 |
第三节 鄂尔多斯高原的气候与植被 | 第35-36页 |
一、气候 | 第35页 |
二、植被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8页 |
第二章 先秦至西汉前期鄂尔多斯高原民族迁徙与分布 | 第38-56页 |
第一节 先秦时期鄂尔多斯高原的民族 | 第38-46页 |
一、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的狄族 | 第38-39页 |
二、鄂尔多斯高原西南部及其邻区的义渠、昫衍 | 第39-41页 |
三、战国时期林胡、楼烦两族迁入鄂尔多斯高原 | 第41-46页 |
第二节 战国至西汉前期匈奴的南迁与迁离 | 第46-50页 |
一、匈奴的两次迁入 | 第47-49页 |
二、匈奴的迁离 | 第49-50页 |
第三节 战国至西汉前期鄂尔多斯高原汉族人口变迁 | 第50-53页 |
一、赵国向鄂尔多斯高原的开拓与移民 | 第50-51页 |
二、秦国向鄂尔多斯高原的移民 | 第51-53页 |
小结 | 第53-56页 |
第三章 西汉中后期鄂尔多斯高原民族分布及其变迁 | 第56-96页 |
第一节 西汉中后期迁入鄂尔多斯高原的汉族人口 | 第56-65页 |
一、西汉继续实行移民至鄂尔多斯高原的政策 | 第56-58页 |
二、汉族人口数量和分布 | 第58-65页 |
第二节 汉武帝时期匈奴人口再度迁入及其分布 | 第65-90页 |
一、五属国的设立区域 | 第65-66页 |
二、五属国都尉府驻地及其匈奴牧民分布定位 | 第66-90页 |
第三节 西汉中后期羌族部落的东迁 | 第90-93页 |
小结 | 第93-96页 |
第四章 东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民族分布格局之新变动 | 第96-156页 |
第一节 南匈奴八部暨单于庭的南迁及其安置 | 第96-106页 |
一、南匈奴八部暨单于庭的南迁与分布 | 第96-100页 |
二、鄂尔多斯高原匈奴人口数量蠡测 | 第100-103页 |
三、永元二年至熹平六年鄂尔多斯高原匈奴族分布格局的变动 | 第103-106页 |
第二节 南匈奴单于庭及诸部迁出鄂尔多斯高原 | 第106-112页 |
一、南匈奴单于庭自美稷县南迁离石县左国城 | 第106-108页 |
二、南匈奴单于庭永和五年迁离美稷之说的辨析 | 第108-110页 |
三、熹平年间,五郡匈奴诸部及南匈奴单于庭迁出鄂尔多斯高原 | 第110-112页 |
第三节 羌族分布区的发展与扩大 | 第112-124页 |
一、羌族继续向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区迁徙 | 第113-115页 |
二、鄂尔多斯高原及其邻区的羌族部落 | 第115-124页 |
第四节 乌桓族部落西迁鄂尔多斯高原 | 第124-131页 |
一、西汉、新莽时乌桓的南迁 | 第124-126页 |
二、东汉建武二十五年,乌桓迁入北方边郡长城南侧 | 第126-128页 |
三、东汉安帝之后乌桓在鄂尔多斯高原的分布区扩大 | 第128-131页 |
第五节 鲜卑族诸部南徙鄂尔多斯高原 | 第131-141页 |
一、鲜卑诸部的早期迁徙 | 第131-134页 |
二、东部鲜卑与北部鲜卑迁居鄂尔多斯高原 | 第134-141页 |
第六节 鄂尔多斯高原汉族人口的分布与变化 | 第141-153页 |
一、东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汉族人口的三次迁徙 | 第141-147页 |
二、鄂尔多斯高原地区汉族人口的分布与数量论析 | 第147-151页 |
三、东汉末期汉族居民的流徙 | 第151-153页 |
小结 | 第153-156页 |
第五章 魏晋时期鄂尔多斯高原的民族分布与变迁 | 第156-182页 |
第一节 统治鄂尔多斯高原的诸族政权 | 第156-159页 |
一、曹魏、西晋(221—316) | 第156-157页 |
二、汉赵(304—351) | 第157页 |
三、前秦(350—394) | 第157-158页 |
四、后秦(384—417) | 第158页 |
五、赫连夏(407—426) | 第158-159页 |
第二节 鲜卑诸部在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区的分布 | 第159-167页 |
一、秃发鲜卑 | 第159-160页 |
二、乞伏等四部鲜卑 | 第160-161页 |
三、吐谷浑 | 第161-162页 |
四、拓跋鲜卑的迁徙 | 第162-163页 |
五、其他鲜卑诸部 | 第163-167页 |
第三节 乌桓、氐、羌、休屠与屠各胡在鄂尔多斯高原的分布 | 第167-172页 |
一、乌桓 | 第167-169页 |
二、氐、羌 | 第169-170页 |
三、休屠胡、屠各胡 | 第170-172页 |
第四节 铁弗匈奴的迁入与兴衰 | 第172-180页 |
一、铁弗匈奴迁居朔方 | 第172-174页 |
二、铁弗匈奴在鄂尔多斯高原的活动 | 第174-177页 |
三、赫连夏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各民族的迁徙 | 第177-180页 |
小结 | 第180-182页 |
第六章 鄂尔多斯高原民族分布变迁的时空特征和驱动因素 | 第182-190页 |
第一节 区域民族分布与变迁的时空特征探析 | 第182-184页 |
一、战国至汉初华夏族与游牧族群的分布主要以长城为限 | 第182-183页 |
二、西汉中后期新型地方民族管理体制—五属国的设置 | 第183页 |
三、区域汉族人口分布的时空差异 | 第183-184页 |
四、西汉中后期之后呈现各民族错处杂居的分布状态 | 第184页 |
五、游牧族群占主体的"羌胡"之地 | 第184页 |
第二节 区域民族分布与变迁的驱动因素探讨 | 第184-190页 |
一、自然环境因素 | 第185-186页 |
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第186-187页 |
三、政治和战争因素 | 第187页 |
四、鄂尔多斯高原是重要的交通道路交汇区 | 第187-188页 |
五、汉族迁入鄂尔多斯高原的驱动因素 | 第188-190页 |
结语 | 第190-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194-204页 |
致谢 | 第204-20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第2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