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6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1.1.1 选题的背景及目的 | 第7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3 述评 | 第14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2.1.1 中等职业教育 | 第16页 |
2.1.2 县域经济 | 第16-17页 |
2.1.3 协同发展 | 第17-18页 |
2.2 主要理论依据 | 第18-21页 |
2.2.1 教育经济思想 | 第18-19页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9页 |
2.2.3 协同学理论 | 第19-21页 |
第3章 中等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机理分析 | 第21-25页 |
3.1 县域经济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及其作用 | 第21-23页 |
3.1.1 县域经济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 | 第21-22页 |
3.1.2 县域经济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作用 | 第22-23页 |
3.2 中等职业教育对县域经济的环境需求及其作用 | 第23-25页 |
3.2.1 中等职业教育对县域经济的环境需求 | 第23页 |
3.2.2 中等职业教育对县域经济的作用 | 第23-25页 |
第4章 邵阳市中等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25-42页 |
4.1 邵阳县域经济发展基本状况 | 第25-31页 |
4.1.1 邵阳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对人才的需求 | 第25-27页 |
4.1.2 邵阳产业结构状况及其对人才的需求 | 第27-29页 |
4.1.3 邵阳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状况 | 第29-31页 |
4.2 邵阳中职教育发展基本状况 | 第31-36页 |
4.2.1 邵阳中职教育院校发展状况 | 第31-33页 |
4.2.2 邵阳中职教育生源状况 | 第33-35页 |
4.2.3 邵阳中职教育师资状况 | 第35-36页 |
4.3 邵阳市中职教育与县域经济协同性的测算 | 第36-42页 |
4.3.1 灰色关联分析法 | 第36-37页 |
4.3.2 灰色关联分析的运用 | 第37-40页 |
4.3.3 有关结果分析 | 第40-42页 |
第5章 邵阳市中等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42-47页 |
5.1 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存在的缺陷 | 第42-43页 |
5.1.1 中职教育服务地方意识缺乏 | 第42页 |
5.1.2 中职教育师资水平低,基础设施差 | 第42-43页 |
5.1.3 中职教育的设置专业结构不合理 | 第43页 |
5.2 社会及政府缺乏足够的重视 | 第43-45页 |
5.2.1 社会对中职教育的认识不全面 | 第43-44页 |
5.2.2 企业与中职教育没有形成互惠互利的关系 | 第44-45页 |
5.2.3 政府对中职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 第45页 |
5.2.4 政府对中职教育的相关政策、监督力度缺乏 | 第45页 |
5.3 中职教育发展不平衡 | 第45-47页 |
第6章 促进邵阳市中等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建议 | 第47-54页 |
6.1 明确中职教育的职能 | 第47页 |
6.2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 第47-49页 |
6.3 优化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 第49页 |
6.4 推动校企深度合作 | 第49-50页 |
6.5 加大经费投入 | 第50-51页 |
6.6 地方政府的重视以及法律法规的颁布 | 第51-52页 |
6.7 加强空间整合,切实资源共享 | 第52-54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4-55页 |
7.1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