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体系的优化
目录 | 第1-8页 |
缩略语表 | 第8-9页 |
致谢 | 第9-11页 |
摘要 | 第11-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25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粮食危机 | 第14页 |
·植物转基因技术 | 第14-17页 |
·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基因技术 | 第14-16页 |
·基因枪法 | 第16-17页 |
·其他转化方法 | 第17页 |
·转基因作物的现状 | 第17-22页 |
·草甘膦作用机理 | 第17-19页 |
·抗草甘膦作物的获得途径 | 第19-20页 |
·抗除草剂作物的现状 | 第20-21页 |
·抗草甘膦作物的优势 | 第21页 |
·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 | 第21-22页 |
·农杆菌介导的大豆转基因技术 | 第22-25页 |
2 影响农杆菌介导的大豆转化效率的因素研究 | 第25-5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5-34页 |
·试验材料 | 第25-29页 |
·农杆菌介导的大豆子叶节转化 | 第29-30页 |
·大豆再生体系的实验 | 第30页 |
·草甘膦浓度梯度实验 | 第30页 |
·大豆基因型筛选 | 第30-31页 |
·发芽方式的比较 | 第31页 |
·共培养条件优化 | 第31-33页 |
·农杆菌侵染条件优化 | 第33页 |
·BAP对外植体芽诱导的影响 | 第33-34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34-44页 |
·大豆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34页 |
·草甘膦对外植体芽诱导和伸长的影响 | 第34-35页 |
·大豆基因型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发芽方式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共培养条件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37-42页 |
·农杆菌侵染条件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42-44页 |
·BAP对外植体芽诱导的影响 | 第44页 |
·讨论 | 第44-51页 |
·关于大豆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44-45页 |
·关于大豆的基因型 | 第45页 |
·关于种子发芽方式 | 第45-46页 |
·关于共培养条件 | 第46-48页 |
·关于农杆菌的侵染条件 | 第48-49页 |
·关于BAP对外植体芽诱导的影响 | 第49-51页 |
3、大豆转基因后代的鉴定 | 第51-6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2-54页 |
·PCR鉴定 | 第52页 |
·报告基因鉴定 | 第52-53页 |
·除草剂抗性检测 | 第53-54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54-60页 |
·PCR鉴定 | 第54-55页 |
·报告基因鉴定 | 第55页 |
·除草剂抗性检测 | 第55-60页 |
·讨论 | 第60-62页 |
4 总结和展望 | 第62-64页 |
5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附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