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1.4.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第2章 低碳农业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 第20-28页 |
| 2.1 低碳农业相关概念 | 第20-23页 |
| 2.1.1 碳源与碳汇 | 第20页 |
| 2.1.2 农业源温室气体 | 第20-22页 |
| 2.1.3 低碳农业 | 第22-23页 |
| 2.2 发展低碳农业的原则及方法 | 第23-26页 |
| 2.2.1 发展低碳农业应当遵循的原则理念 | 第23-25页 |
| 2.2.2 推进低碳农业发展的运行方式方法 | 第25-26页 |
| 2.3 低碳农业相关理论 | 第26-28页 |
| 2.3.1 协同理论 | 第26-27页 |
| 2.3.2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27-28页 |
| 第3章 哈尔滨地区低碳农业发展现状 | 第28-35页 |
| 3.1 哈尔滨地区自然地理条件 | 第28-29页 |
| 3.1.1 自然地理环境 | 第28页 |
| 3.1.2 森林碳汇 | 第28-29页 |
| 3.1.3 气候及土壤 | 第29页 |
| 3.2 哈尔滨地区传统农业发展现状 | 第29-32页 |
| 3.2.1 农业结构及产值现状 | 第29-30页 |
| 3.2.2 农业特色产业现状 | 第30-32页 |
| 3.2.3 农业基础设施现状 | 第32页 |
| 3.3 哈尔滨地区低碳农业发展现状 | 第32-35页 |
| 3.3.1 节能、环保设施建设现状 | 第32-33页 |
| 3.3.2 低碳农业相关设施建设现状 | 第33-34页 |
| 3.3.3 低碳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 第34-35页 |
| 第4章 哈尔滨地区推广低碳农业SWOT分析 | 第35-52页 |
| 4.1 哈尔滨地区推广低碳农业的优势(STRENGTH)分析 | 第35-41页 |
| 4.1.1 地域区位优势 | 第35-36页 |
| 4.1.2 生产条件优势 | 第36-37页 |
| 4.1.3 农业技术优势 | 第37-40页 |
| 4.1.4 环保基础优势 | 第40-41页 |
| 4.2 哈尔滨地区推广低碳农业的劣势(WEAKNESSES)分析 | 第41-45页 |
| 4.2.1 传统模式制约 | 第41-43页 |
| 4.2.2 低碳技术制约 | 第43页 |
| 4.2.3 资金投入制约 | 第43-44页 |
| 4.2.4 管理体系制约 | 第44-45页 |
| 4.3 哈尔滨地区推广低碳农业的机遇(OPPORTUNITY)分析 | 第45-49页 |
| 4.3.1 借势国家发展战略 | 第45-46页 |
| 4.3.2 借力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革发展战略和龙江全面振兴 | 第46-48页 |
| 4.3.3 借鉴发达地区经验 | 第48页 |
| 4.3.4 借助全民低碳意识提升 | 第48-49页 |
| 4.4 哈尔滨地区推广低碳农业的挑战(THREATS)分析 | 第49-52页 |
| 4.4.1 区域经济整体情况 | 第49-50页 |
| 4.4.2 资金投入可持续性 | 第50页 |
| 4.4.3 绿色食品市场收益 | 第50-52页 |
| 第5章 哈尔滨地区推进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2-60页 |
| 5.1 提升低碳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程度 | 第52-55页 |
| 5.1.1 切实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 第52-53页 |
| 5.1.2 加大低碳涉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 第53-54页 |
| 5.1.3 大力宣传推广涉农低碳技术 | 第54-55页 |
| 5.2 在农业生产中积极推进低碳化 | 第55-57页 |
| 5.2.1 扩大绿色有机肥的施用程度 | 第55-56页 |
| 5.2.2 进一步发挥土壤等自然资源的碳汇作用 | 第56-57页 |
| 5.3 合理拓展低碳农业适用范围 | 第57-60页 |
| 5.3.1 发展低碳农业观光园经济 | 第57-58页 |
| 5.3.2 建设低碳农业科技示范园 | 第58-60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