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对中小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研究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中小城市 | 第10页 |
·城市空间结构 | 第10-11页 |
·高速铁路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 第12页 |
·比较研究的方法 | 第12页 |
·综合分析的方法 | 第12页 |
·创新点和不足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相关实践 | 第14-20页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交通运输理论 | 第14页 |
·综合交通枢纽圈层结构理论 | 第14-15页 |
·城市聚集理论 | 第15页 |
·外部性理论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高速铁路与区域以及城市发展关系 | 第16-17页 |
·交通与土地利用扩展模式的关系研究 | 第17-18页 |
·国外高铁发展概况 | 第18-20页 |
第三章 中小城市交通与空间发展困境 | 第20-25页 |
·城区沿区域性公路发展的"被动增长模式"显著 | 第20-21页 |
·区域性交通条件难以支撑"地方产业结构优化" | 第21-22页 |
·城区内部的交通组织与城区发展未能协同 | 第22页 |
·城市空间形态缺乏特色 | 第22-23页 |
·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不均衡 | 第23-25页 |
第四章 高速铁路与城市空间拓展 | 第25-40页 |
·高铁对区域空间的影响 | 第25-26页 |
·增加中小城市的区域可达性 | 第25页 |
·促进区域分工与技术创新 | 第25-26页 |
·高速铁路对区域发展影响效果具有两面性 | 第26页 |
·高铁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 第26-31页 |
·促进新城、组合城市、卧城形成 | 第26-28页 |
·促进中小城市新综合通道的形成 | 第28页 |
·高速铁路对中小城市城市楼度的影响 | 第28-29页 |
·对城市各个功能区的影响 | 第29-30页 |
·对建筑形态的影响 | 第30-31页 |
·中小城市交通方式的选择 | 第31-34页 |
·城市空间拓展影响比较 | 第31-32页 |
·土地使用影响比较 | 第32-33页 |
·与高铁接驳的协调性 | 第33-34页 |
·出行模式的选择 | 第34-35页 |
·基于高铁站点的ROD模式 | 第35-40页 |
·ROD特点 | 第35-36页 |
·ROD典型模式 | 第36-37页 |
·ROD开发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 第37-40页 |
第五章 长兴高铁新城案例 | 第40-52页 |
·项目概况 | 第40-41页 |
·SWOT分析 | 第41-42页 |
·基本原则 | 第42页 |
·城市空间结构 | 第42-46页 |
·城市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 第42-43页 |
·多中心组团空间结构 | 第43页 |
·新城空间结构 | 第43-44页 |
·新城城市功能区 | 第44-45页 |
·新城旅游主题城 | 第45-46页 |
·新城市通道 | 第46页 |
·空间结构的支撑要素 | 第46-47页 |
·交通系统组织 | 第47-50页 |
·路网系统 | 第47-48页 |
·公交线路系统 | 第48-50页 |
·土地利用形态 | 第50-51页 |
·开发时序 | 第51-5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2-54页 |
·主要结论 | 第52页 |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