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1 绪论 | 第13-28页 |
·引言 | 第13页 |
·工业含氟废水的来源 | 第13-15页 |
·工业含氟废水的危害 | 第15-16页 |
·工业含氟废水的常规处理方法 | 第16-22页 |
·沉淀法 | 第16-17页 |
·电化学法 | 第17-18页 |
·反渗透法 | 第18页 |
·吸附法 | 第18-22页 |
·电喷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 第22-23页 |
·海藻酸钠的简介 | 第23-25页 |
·海藻酸钠的理化性质 | 第23-24页 |
·海藻酸钠基新材料 | 第24-25页 |
·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5-28页 |
2 海藻酸钠溶胶凝胶特性的研究 | 第28-45页 |
·引言 | 第28-2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设备仪器 | 第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0-43页 |
·浓度对海藻酸钠溶液流变特性的影响 | 第30-35页 |
·pH对海藻酸钠溶液流变特性的影响 | 第35-39页 |
·金属离子对海藻酸钠溶液的影响 | 第39-43页 |
·小结 | 第43-45页 |
3 海藻酸铝颗粒的制备及其对氟离子的静态吸附特性 | 第45-78页 |
·引言 | 第45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45-46页 |
·材料 | 第45-46页 |
·仪器 | 第46页 |
·方法 | 第46-51页 |
·氟离子废水溶液的配置 | 第46页 |
·TISAB缓冲液的配制 | 第46-47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7-48页 |
·海藻酸铝颗粒吸附剂制备 | 第48页 |
·凝胶强度的测试 | 第48页 |
·吸附剂的性能测试 | 第48-50页 |
·吸附剂的表征 | 第50-51页 |
·焚烧后的吸附剂减容率的计算 | 第5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1-75页 |
·电压对海藻酸铝颗粒大小的影响 | 第51-52页 |
·海藻酸钠和氯化铝的浓度对凝胶强度的影响 | 第52-53页 |
·海藻酸铝对氟离子吸附的影响因素 | 第53-67页 |
·海藻酸铝颗粒吸附剂的表征 | 第67-75页 |
·海藻酸铝颗粒吸附氟离子的机理 | 第75页 |
·海藻酸铝颗粒吸附剂的再生 | 第75-76页 |
·减容率 | 第76-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4 多孔海藻酸锆微球制备及其对氟离子的静态吸附特性 | 第78-110页 |
·引言 | 第78页 |
·材料及仪器 | 第78-79页 |
·材料 | 第79页 |
·仪器 | 第79页 |
·方法 | 第79-83页 |
·多孔海藻酸钙微球的制备 | 第79-80页 |
·凝胶强度的测试 | 第80-81页 |
·多孔海藻酸锆微球吸附剂的制备 | 第81页 |
·批次吸附试验 | 第81-82页 |
·吸附材料表征 | 第82-8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3-105页 |
·影响多孔海藻酸钙微球的形状和性能的因素 | 第83-89页 |
·多孔海藻酸锆微球的制备原理 | 第89-90页 |
·多孔海藻酸锆微球吸附剂的性能 | 第90-94页 |
·多孔海藻酸锆微球吸附氟离子的影响因素 | 第94-104页 |
·Dubinin-Radushkevich(D-R)模型 | 第104-105页 |
·多孔海藻酸锆吸附氟离子的机理 | 第105-106页 |
·吸附剂循环使用及后处理研究 | 第106-107页 |
·与其它吸附剂的比较 | 第107-108页 |
·小结 | 第108-110页 |
5 海藻酸铝颗粒对氟离子的动态吸附特性 | 第110-120页 |
·引言 | 第110页 |
·材料及仪器 | 第110-111页 |
·材料 | 第110页 |
·仪器 | 第110-111页 |
·实验方法 | 第111页 |
·数据处理 | 第111-11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2-119页 |
·柱高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 第112-115页 |
·流速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浓度对穿透曲线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Adams-Bohart模型 | 第117-118页 |
·Thomas模型 | 第118-119页 |
·小结 | 第119-12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20-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