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人工加固地基论文--浅层和深层机械加固(压密)论文

真空堆载预压的流固耦合分析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的发展现状第11-12页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的发展历程第11页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室内试验的研究现状第11-12页
   ·离心机与流固耦合问题的发展现状第12-14页
     ·国内外离心机的发展现状第12-13页
     ·流固耦合的发展现状第13-14页
   ·离散元发展现状第14-15页
     ·离散元法简介第14页
     ·PFC2D的应用第14-15页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5-18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本文技术路线第16-18页
第二章 现场工程与离心机试验的结果对比第18-56页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现场工程第18-23页
     ·邢衡高速的工程概况第18页
     ·试验段工程地质情况第18-20页
     ·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加固路基原理第20-21页
     ·施工过程介绍第21-23页
   ·离心机试验的基本原理和模型的制作第23-29页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离心机第23-24页
     ·离心机的基本原理第24页
     ·工程原型与物理模型之间的数值关系推导第24-27页
     ·离心机模型制作和离心固结第27-29页
   ·沉降结果第29-38页
     ·沉降测量位置第29-31页
     ·路基中心表面沉降对比第31-32页
     ·离心机路基断面的表面沉降第32-33页
     ·软土路基中心不同深度沉降的理论计算第33-37页
     ·路基中心不同土层沉降的计算第37-38页
   ·孔隙水压力和土的有效应力结果第38-49页
     ·应力测量位置第38-39页
     ·现场工程路基中心的孔隙水压力第39-42页
     ·现场工程路基中心土的有效应力的计算第42-45页
     ·离心机试验土的有效应力第45-47页
     ·离心机试验路基中心处孔隙水压力的计算第47-49页
   ·孔隙水压力和土的有效应力综合分析第49-52页
     ·路基中心的孔隙水压力值第49-51页
     ·路基中心土的有效应力第51-52页
   ·影响两种试验固结效果的因素分析第52-54页
     ·边界条件第52页
     ·堆载方式第52-53页
     ·离心机重塑土样第53页
     ·井阻和涂抹作用第53页
     ·影响因素综合分析第53-54页
   ·小结第54-56页
第三章 流固耦合的理论分析第56-66页
   ·引言第56页
   ·流固耦合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第56-57页
     ·流固耦合的基本理论第56-57页
     ·流固耦合的特点及其研究方法第57页
   ·有限元的基本理论与工程应用第57-61页
     ·有限元的流固耦合理论第57-60页
     ·有限元在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的应用第60-61页
   ·离散元的基本理论和流固耦合理论第61-64页
     ·离散元的基本原理第61-62页
     ·离散元的流固耦合理论第62-64页
     ·离散元在真空堆载联合预压法中的应用第64页
   ·有限元和离散元的对比和研究目的第64-66页
     ·有限元和离散元的对比第64-65页
     ·离散元的研究目的第65-66页
第四章 离心机试验的流固耦合分析第66-84页
   ·问题的提出第66-67页
   ·现场工程原型向离心机试验模型的转变第67-70页
     ·离心机试验基本原理第67-68页
     ·离心机模型第68-69页
     ·研究对象的确定第69-70页
   ·模型的建立第70-73页
     ·参数的选取第70-71页
     ·时间的表示方法第71-72页
     ·添加流体和荷载第72-73页
   ·间距 2.6m离心机试验模型的流固耦合分析第73-78页
     ·水的渗流场第73-74页
     ·土颗粒的位移场第74-76页
     ·不同土层颗粒孔隙率结果第76页
     ·沉降结果分析第76-78页
   ·间距 1.3m离心机试验模型的流固耦合分析第78-82页
     ·水的渗流场第78-79页
     ·土颗粒的位移场第79-80页
     ·不同土层颗粒孔隙率结果第80页
     ·沉降结果分析第80-82页
   ·两种排水板间距模拟结果的对比第82-83页
     ·渗流场和位移场的对比第82页
     ·沉降量的对比第82-83页
   ·小结第83-84页
第五章 现场工程的流固耦合分析第84-102页
   ·模拟目的第84页
   ·边界条件和堆载方式对沉降的影响第84-88页
     ·离心机试验值与模拟值的对比第84-85页
     ·边界条件对沉降结果的影响第85-86页
     ·堆载方式对沉降结果的影响第86-87页
     ·综合考虑两个因素对沉降结果的影响第87-88页
   ·离心机模型向现场工程模型的转变第88-90页
     ·有关离心机模型和现场模型关系的推导第88-90页
     ·模型选择第90页
   ·模型的建立第90-92页
     ·参数的选择第90-91页
     ·添加流体及荷载第91页
     ·边界条件第91-92页
   ·结果分析第92-100页
     ·水的渗流场第92-95页
     ·土颗粒的位移场第95-98页
     ·不同土层孔隙率结果第98页
     ·沉降结果第98-100页
   ·小结第100-102页
第六章 渗流场与位移场的对比第102-110页
   ·对比的目的第102页
   ·离心机试验和现场工程渗流场的对比第102-106页
     ·离心机试验渗流场第102-103页
     ·现场工程渗流场第103-106页
   ·离心机试验和现场工程土颗粒位移场对比第106-107页
     ·离心机试验位移场第106页
     ·现场工程位移场第106-107页
   ·渗流场和位移场对结果影响的综合分析第107-108页
   ·离散元的误差分析第108-110页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第110-114页
   ·总结第110-111页
   ·展望第111-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18页
致谢第118-119页
刘春原教授历届学生硕士学位论文一览表第119-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BIM的紧凑住区空间形态研究
下一篇:节理对盐岩储库流变损伤特性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