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9-18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选题背景 | 第9页 |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国外研究 | 第10-13页 |
·国内研究 | 第13-16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7-18页 |
·本文的创新 | 第17页 |
·本文的不足 | 第17-18页 |
第2章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分析 | 第18-29页 |
·我国影子银行的界定 | 第18页 |
·我国影子银行的主要形式 | 第18-21页 |
·银行类影子银行 | 第19-20页 |
·非银行类影子银行 | 第20-21页 |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原因 | 第21-23页 |
·投资者的资金回报率要求提高 | 第21-22页 |
·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 第22页 |
·金融机构的监管套利行为 | 第22-23页 |
·中美影子银行的差异 | 第23-26页 |
·运行机制不同 | 第23-24页 |
·风险特征不同 | 第24-25页 |
·发展根源不同 | 第25-26页 |
·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测算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29-40页 |
·金融稳定 | 第29-32页 |
·金融稳定的界定 | 第29页 |
·金融稳定指数的构建 | 第29-32页 |
·影子银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 第32-33页 |
·影子银行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 第33-35页 |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 第35-38页 |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正效应 | 第35-36页 |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负效应 | 第36-38页 |
·影子银行对宏观调控的影响 | 第38页 |
·小结 | 第38-40页 |
第4章 影子银行对我国金融稳定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40-47页 |
·变量选择 | 第40页 |
·VAR模型的检验与分析 | 第40-46页 |
·平稳性检验 | 第40-41页 |
·协整检验 | 第41-42页 |
·格兰杰检验 | 第42页 |
·脉冲响应结果分析 | 第42-45页 |
·方差分解分析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47-50页 |
·结论 | 第47页 |
·政策建议 | 第47-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