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9页 |
·选题背景与研究思路 | 第10-17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结构安排 | 第14-17页 |
·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17-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创新点 | 第17-18页 |
·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9-48页 |
·政策对全球贸易失衡的影响研究综述 | 第20-24页 |
·汇率变动对贸易失衡的影响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双赤字”假说 | 第22-24页 |
·金融发展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影响研究综述 | 第24-35页 |
·“全球储蓄过剩”假说 | 第25-26页 |
·金融深化对贸易的影响综述 | 第26-31页 |
·“新国际分工论” | 第31-35页 |
·经济内部视角对全球贸易失衡的影响研究综述 | 第35-42页 |
·人口年龄结构对贸易的影响 | 第35-39页 |
·经济结构变动对贸易的影响 | 第39-42页 |
·其他因素对全球贸易失衡的影响研究综述 | 第42-43页 |
·制度差异对贸易的影响 | 第42-43页 |
·生产率的冲击对贸易的影响 | 第43页 |
·全球失衡的持续性文献综述 | 第43-48页 |
·全球失衡可持续 | 第44-45页 |
·全球失衡不可持续 | 第45-48页 |
第3章 产业结构与贸易失衡的国别分析 | 第48-74页 |
·美国产业结构的长期变化与贸易状态 | 第48-62页 |
·产业结构的分类 | 第49-50页 |
·美国产业结构的长期趋势 | 第50-56页 |
·美国贸易状态的长期演变趋势 | 第56-62页 |
·其他典型国家的例证 | 第62-74页 |
·典型国家的例证之一:英国、日本、德国 | 第62-65页 |
·典型的例证之二:意大利、法国、欧盟 | 第65-69页 |
·典型国家的例证之三:中国、俄罗斯、南非、印度 | 第69-74页 |
第4章 产业结构与贸易失衡之间的逻辑关系 | 第74-84页 |
·经济增长支柱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动 | 第74-81页 |
·真实财富与实际GDP | 第74-75页 |
·高端服务业的GDP创造与货币 | 第75-77页 |
·自我膨胀的高端服务业 | 第77-78页 |
·金融创新对GDP的贡献 | 第78-81页 |
·产业结构演变与贸易状态的关系 | 第81-82页 |
·工业化阶段的贸易状态 | 第81页 |
·去工业化阶段贸易状态的转变 | 第81-82页 |
·本节小结 | 第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5章 产业结构与贸易状态的理论模型 | 第84-106页 |
·经常账户的决定 | 第84-86页 |
·货币非中性的理论框架 | 第86-96页 |
·家庭的均衡 | 第87-89页 |
·厂商的均衡 | 第89-91页 |
·一般均衡 | 第91-96页 |
·产业差异与贸易状态差异的DSGE模型 | 第96-106页 |
·模型设定 | 第96-98页 |
·均衡条件 | 第98-100页 |
·稳态 | 第100-106页 |
第6章 产业结构变动与贸易失衡关系的计量分析 | 第106-135页 |
·汇率变动与产业结构对贸易失衡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106-115页 |
·统计性分析 | 第106-113页 |
·计量研究 | 第113-115页 |
·结论 | 第115页 |
·产业结构变动对贸易失衡的短期效应实证分析 | 第115-123页 |
·模型设定 | 第116-117页 |
·实证分析 | 第117-121页 |
·稳健性检验 | 第121-123页 |
·产业结构变动对贸易失衡的中长期效应实证分析 | 第123-132页 |
·模型设定 | 第124-127页 |
·实证分析 | 第127-130页 |
·稳健性检验 | 第130-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132-135页 |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35-141页 |
·理论上的主要结论 | 第135-137页 |
·政策含义 | 第137-141页 |
·产业结构决定贸易状态理论对后工业化经济的政策含义 | 第137-138页 |
·产业结构决定贸易理论对工业化国家的政策含义 | 第138-140页 |
·产业结构决定贸易状态的理论对中国的意义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153-154页 |
后记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