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政治理论论文

政治参与中的群体极化及其疏导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绪论第8-15页
 一、研究目的第8-9页
 二、研究意义第9-10页
 三、文献综述第10-13页
 四、研究方法第13-14页
 五、主要研究内容第14-15页
第一章 政治参与中的群体极化第15-23页
 第一节 政治参与的定义第15-17页
 第二节 群体极化的定义第17-18页
 第三节 政治参与中的群体极化及其产生原因第18-22页
  一、政治参与与群体极化的关系第18-19页
  二、政治参与中的群体极化第19-20页
  三、政治参与中群体极化的产生原因第20-22页
 本章小结第22-23页
第二章 政治参与中群体极化的表征第23-32页
 第一节 政治参与中群体极化的表现第23-27页
  一、政治领袖领导群体极化第23-24页
  二、群体成员持有政治错觉第24-25页
  三、政治立场趋于极端对立第25页
  四、群体感性消磨个体理性第25-27页
 第二节 政治参与中群体极化的特征第27-31页
  一、政治参与中群体极化的主体第27-28页
  二、政治参与中群体极化的客体第28-29页
  三、政治参与中群体极化的方式第29页
  四、政治参与中群体极化的效能第29-31页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政治参与中群体极化的社会效应第32-42页
 第一节 政治参与中群体极化的正面效应第32-37页
  一、保障公民权利第32-33页
  二、完善政治制度第33-34页
  三、推动政治多元第34-35页
  四、传播政治观念第35-36页
  五、促进政治发展第36-37页
 第二节 政治参与中群体极化的负面效应第37-41页
  一、少数人意见遭到屏蔽第37-38页
  二、政治参与的成本提高第38-39页
  三、政治稳定面临挑战第39-40页
  四、政治冷漠蔓延第40-41页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政治参与中群体极化的疏导第42-52页
 第一节 公民角度第42-45页
  一、群体领导者应具备领导能力第42-44页
  二、群体参与者应提高政治素质第44-45页
 第二节 政府角度第45-50页
  一、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第45-46页
  二、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第46-47页
  三、完善群体性事件应急措施第47-48页
  四、规范政治参与第48-49页
  五、重视民意第49-50页
 第三节 社会角度第50-51页
  一、传统主流媒体应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第50-51页
  二、政治参与平台应具备规范约束职能第51页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结论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阿伦特“公共领域”思想研究
下一篇:多元性理论与有限领导权--《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