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9-21页 |
·引言 | 第9-10页 |
·影响催化剂活性的因素 | 第10-16页 |
·表面酸性的影响 | 第10-12页 |
·活性金属的影响 | 第12-15页 |
·载体的影响 | 第15-16页 |
·单一助剂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16-18页 |
·助剂Fe对催化剂的影响 | 第16-17页 |
·助剂Cr对催化剂的影响 | 第17-18页 |
·双助剂的掺杂对催化剂的影响 | 第18-19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1-25页 |
·实验药品 | 第21页 |
·制备催化剂的过程 | 第21-22页 |
·载体的制备 | 第21页 |
·制备Ir/SiO_2催化剂 | 第21-22页 |
·制备Ir/Fe/SiO_2和Ir/Cr/SiO_2催化剂 | 第22页 |
·制备Ir/Cr-Fe/SiO_2催化剂 | 第22页 |
·催化剂加氢性能评价 | 第22-23页 |
·评价反应装置 | 第22-23页 |
·催化剂的评价 | 第23页 |
·催化剂表征 | 第23-25页 |
·程序升温技术(NH_3-TPD,H_2-TPR) | 第23页 |
·CO-IR测试 | 第23-24页 |
·XRD测试 | 第24页 |
·CO吸附表征 | 第24页 |
·Raman表征 | 第24页 |
·XPS测试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助剂Fe、Cr对Ir/SiO_2催化剂的巴豆醛选择性加氢性能的影响 | 第25-35页 |
·引言 | 第25页 |
·实验部分 | 第25-26页 |
·制备催化剂的过程 | 第25页 |
·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 第25-26页 |
·表征结果与讨论 | 第26-34页 |
·催化剂结构的表征 | 第26-27页 |
·催化剂的还原能力 | 第27页 |
·催化剂的原位XPS表征分析 | 第27-29页 |
·催化剂的原位CO红外分析 | 第29-30页 |
·巴豆醛加氢能力分析 | 第30-32页 |
·Fe-Cr促进催化活性的原因分析 | 第32-34页 |
·结论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助剂Cr-Fe的含量对Ir/SiO_2催化剂的巴豆醛选择性加氢性能的影响 | 第35-45页 |
·引言 | 第35页 |
·实验部分 | 第35-36页 |
·制备催化剂的过程 | 第35页 |
·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 第35-36页 |
·表征结果与讨论 | 第36-43页 |
·催化剂结构的表征 | 第36-37页 |
·催化剂的还原能力 | 第37-38页 |
·催化剂的原位CO红外分析 | 第38-39页 |
·巴豆醛加氢的能力分析 | 第39-40页 |
·催化剂失活现象原因的分析 | 第40-43页 |
·结论 | 第43-45页 |
第五章 载体Cr-Fe/SiO_2的预处理温度对负载Ir催化剂的巴豆醛选择性加氢性能的影响 | 第45-53页 |
·引言 | 第45页 |
·实验部分 | 第45-46页 |
·制备催化剂的过程 | 第45页 |
·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 第45-4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6-52页 |
·催化剂的物相表征 | 第46-47页 |
·Ir/0.05(Cr-Fe)/SiO_2催化剂的还原能力 | 第47-48页 |
·催化剂的原位CO红外分析 | 第48-49页 |
·巴豆醛加氢的能力分析 | 第49-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3页 |
作者简介及发表文章目录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