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5页 |
第一部分 吕培文教授学术渊源探究 | 第15-29页 |
1 学习成长经历 | 第15-18页 |
2 秉承名家之旨、旁参诸家之长 | 第18-28页 |
·赵炳南学术思想传承 | 第18-21页 |
·房芝萱学术思想传承 | 第21-24页 |
·王玉章学术思想传承 | 第24-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29页 |
第二部分 吕培文教授学术思想总结 | 第29-45页 |
1 中西并重与融会贯通 | 第29-31页 |
2 外科辨证首辨阴阳的理解 | 第31-32页 |
3 气血理论在周围血管病中的运用 | 第32-36页 |
4 固护脾肾、以调为补 | 第36-38页 |
5 熟读经典、汲取典籍之精华 | 第38-42页 |
·针对脉管病“久病入络”的理解与认识 | 第38-39页 |
·叶天士“久病入络”理论在外科中的应用 | 第39页 |
·《血证论》中对脾阴的理解 | 第39-41页 |
·《血证论》中气血水火的关系 | 第41-42页 |
6 调和气血法与三因制宜理论的运用 | 第42-43页 |
7 小结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第三部分 吕培文教授临床治疗经验总结 | 第45-82页 |
1 糖尿病足溃疡外科证治特色 | 第45-52页 |
2 深静脉血栓的中医证治 | 第52-56页 |
3 下肢淋巴水肿证治特点 | 第56-58页 |
4 理、调、健治疗乳腺疾病 | 第58-61页 |
5 从气、痰、瘀入手治疗甲状腺疾病 | 第61-64页 |
6 多发大动脉炎的中医证治 | 第64-67页 |
7 应用调和法治疗肿瘤特点分析 | 第67-72页 |
8 从血论治荨麻疹 | 第72-74页 |
9 中医外科常用止痛药物总结 | 第74-77页 |
10 围绝经期气血辨证特色 | 第77-78页 |
11 处方谴药轻用量、对药相须重化裁 | 第78-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2页 |
第四部分 吕培文教授应用调和气血法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研究 | 第82-122页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86-87页 |
综述 | 第87-100页 |
综述一脱疽的中医诊疗现状 | 第87-91页 |
1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 第87-88页 |
2 辨证论治特点 | 第88-89页 |
3 外治法特点 | 第89页 |
4 总结 | 第89-91页 |
综述二 动脉硬化闭塞症西医诊疗现状 | 第91-96页 |
1 流行病学调查 | 第91页 |
2 危险因素 | 第91-93页 |
3 临床诊断方法 | 第93-94页 |
4 药物治疗 | 第94页 |
5 手术治疗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前言 | 第100-101页 |
临床资料 | 第101-102页 |
1 病例选择 | 第101页 |
2 诊疗标准 | 第101-102页 |
研究方法 | 第102-105页 |
3 设计方法 | 第102-103页 |
4 治疗方法 | 第103页 |
5 观察指标 | 第103-105页 |
6 统计方法 | 第105页 |
7 质量控制 | 第105页 |
8 伦理原则 | 第105页 |
研究结果 | 第105-116页 |
9 一般资料 | 第105-107页 |
10 疗效评价结果 | 第107-116页 |
讨论 | 第116-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个人简历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