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2页 |
·碱土金属磷酸盐荧光粉的介绍 | 第16-19页 |
·碱土金属磷酸盐的概述 | 第16-17页 |
·铕元素的概述及发光机理 | 第17-18页 |
·铕掺杂碱土金属磷酸盐发光材料的在LED荧光粉中的应用 | 第18页 |
·荧光粉的制备方法 | 第18-19页 |
·热分析动力学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铕掺杂AMgPO_4的合成及其热过程动力学研究 | 第22-49页 |
·前言 | 第22页 |
·热分解动力学计算的理论和方法 | 第22-30页 |
·热反应过程的表观活化能E_α的计算 | 第23-26页 |
·热反应过程的最概然机理函数g(α)的确定 | 第26-28页 |
·热反应过程的指前因子A和热力学三函数的计算 | 第28-30页 |
·实验部分 | 第30-31页 |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30-31页 |
·AMgPO_4:Eu~(3+)(A=Li~+,Na~+,K~+)前驱体及产物的合成步骤 | 第31页 |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1-48页 |
·XRD分析 | 第31-34页 |
·TG/DTG分析 | 第34-35页 |
·SEM分析 | 第35页 |
·PLE&PL分析 | 第35-37页 |
·Eu~(3+)的浓度对PL影响的分析 | 第37-38页 |
·产物前躯体的热分解过程活化能E_α的计算 | 第38-42页 |
·确定产物前躯体热分解过程的最概然机理函数g(α) | 第42-46页 |
·四条实验曲线在求解机理函数时的一致性检验 | 第46-47页 |
·确定前躯体热分解过程的的指前因子A及热力学三函数 | 第47-48页 |
·本章总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铕铝双掺NaMgPO_4的合成及表征 | 第49-57页 |
·前言 | 第49页 |
·实验部分 | 第49-51页 |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49-50页 |
·(NaMgPO_4)_(0.98-x):Eu~(3+)_(0.02),Al~(3+)_x前驱体及产物的合成步骤 | 第50-51页 |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1-56页 |
·XRD分析 | 第51-52页 |
·样品的成分分析 | 第52页 |
·SEM分析 | 第52-53页 |
·PLE&PL分析 | 第53-55页 |
·应力诱导效应分析 | 第55-56页 |
·本章总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铕钠双掺NaMgPO_4的合成及表征 | 第57-64页 |
·前言 | 第57页 |
·实验部分 | 第57-58页 |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57页 |
·(NaMgPO_4)_(0.98-x/3):Eu~(3+)_(0.02),Na~+_x前驱体及产物的合成步骤 | 第57-58页 |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8-63页 |
·XRD分析 | 第58-60页 |
·SEM分析 | 第60-61页 |
·PLE&PL分析 | 第61-62页 |
·Na~+的掺杂浓度对PLE&PL的影响分析 | 第62-63页 |
·本章总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铕铝双掺LiMgPO_4的合成及表征 | 第64-71页 |
·前言 | 第64-65页 |
·实验部分 | 第65页 |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65页 |
·(LiMgPO_4)_(0.98-x):Eu~(3+)_(0.02),Al~(3+)_x前驱体及产物的合成步骤 | 第65页 |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5-70页 |
·XRD分析 | 第65-67页 |
·SEM分析 | 第67页 |
·PLE&PL分析 | 第67-68页 |
·Al~(3+)的掺杂浓度对样品PLE&PL的影响 | 第68-70页 |
·Al~(3+)的掺杂浓度对产品色坐标值的影响 | 第70页 |
·本章总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1-73页 |
·总结 | 第71页 |
·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4页 |
附录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