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探索 | 第12-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本研究视角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第2章 原乡景观相关理念概述 | 第17-28页 |
| ·原乡词意解释 | 第17页 |
| ·原乡规划理论来源 | 第17-18页 |
| ·“原乡规划”概念 | 第18-19页 |
| ·乡村景观概念 | 第19页 |
| ·乡村景观的构成要素 | 第19-20页 |
| ·乡村景观的基本结构 | 第20页 |
| ·乡村景观的形态构成 | 第20-24页 |
| ·乡村自然景观形态构成 | 第21页 |
| ·乡村聚落景观形态构成 | 第21-23页 |
| ·乡村农业景观形态构成 | 第23-24页 |
| ·乡村生活景观形态构成 | 第24页 |
| ·乡村意象的保护和发展价值 | 第24-26页 |
| ·感知价值 | 第24-25页 |
| ·历史价值 | 第25-26页 |
| ·经济价值 | 第26页 |
| ·原乡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 第26-28页 |
| 第3章 前王庄村地域特色研究 | 第28-34页 |
| ·自然环境 | 第28页 |
| ·地貌特征 | 第28页 |
| ·气候条件 | 第28页 |
| ·自然资源 | 第28页 |
| ·文化资源 | 第28-30页 |
| ·民居建筑文化 | 第28-29页 |
| ·红色革命文化 | 第29页 |
| ·旅游文化 | 第29页 |
| ·民俗文化 | 第29-30页 |
| ·村落景观资源 | 第30-31页 |
| ·平原与丘陵相结合的田园风光 | 第30页 |
| ·整体统一的石头建筑聚落 | 第30页 |
| ·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 | 第30页 |
| ·曲折自由的街巷空间景观 | 第30-31页 |
| ·村落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 | 第31-34页 |
| ·传统聚落优秀建筑文化文化遗产的破坏 | 第31页 |
| ·新建筑地域文化特色的衰落 | 第31-32页 |
| ·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 第32页 |
| ·走出去,还是迎进来 | 第32-34页 |
| 第4章 前王庄村落原乡精神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方法与原则 | 第34-40页 |
| ·原乡景观设计方法 | 第34-37页 |
| ·古村落建筑格局保护 | 第34-35页 |
| ·建筑功能的整合与重构 | 第35页 |
| ·民俗文化符号提取及再利用 | 第35-36页 |
| ·古村落街巷完善 | 第36页 |
| ·保护和发扬当地传统的文化习俗 | 第36-37页 |
| ·修整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维护当地田园风光 | 第37页 |
| ·原乡景观设计的原则 | 第37-40页 |
| ·尊重自然,尊重环境,尊重地域文化原则 | 第37-38页 |
| ·以自然为本,以居民为本,以乡土为本原则 | 第38页 |
| ·提高生活品质原则 | 第38-39页 |
| ·限制过度开发原则 | 第39-40页 |
| 第5章 前王庄村落原乡景观整合与重构探索 | 第40-50页 |
| ·区域背景分析 | 第40-41页 |
| ·地理位置 | 第40页 |
| ·现状分析 | 第40-41页 |
| ·设计范围 | 第41页 |
| ·设计原则 | 第41-42页 |
| ·设计目标 | 第42-43页 |
| ·方法与步骤 | 第43-44页 |
| ·总体方案设计 | 第44-50页 |
| ·道路规划设计 | 第45页 |
| ·功能分区设计 | 第45页 |
| ·景观结构分析 | 第45页 |
| ·景观节点设计 | 第45-48页 |
| ·景观绿化设计 | 第48-50页 |
| 第6章 结语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图表索引 | 第54-56页 |
| 后记 | 第56-5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57-58页 |
| 菏泽市前王庄村落原乡景观设计 | 第5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