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盐渍化农田棉花生长和高产主要限制因子分析 | 第11-15页 |
·盐碱地改良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盐渍化土壤农业开发利用中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性状变化 | 第24-37页 |
·引言 | 第24-2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25页 |
·土壤样品采集和分析 | 第25-27页 |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2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4页 |
·棉花产量随土地开发利用的变化 | 第27页 |
·不同年限土壤理化性质 | 第27-31页 |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 | 第31-34页 |
·讨论 | 第34-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盐渍化农田土著AM真菌对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 第37-49页 |
·引言 | 第37-3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38页 |
·试验装置 | 第38-39页 |
·试验设计 | 第39-40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6页 |
·试验装置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 第40-41页 |
·菌根侵染对照的建立 | 第41页 |
·AM真菌对棉花和玉米株高的影响 | 第41-42页 |
·AM真菌对棉花和玉米生物量的影响 | 第42-43页 |
·AM真菌对棉花和玉米养分吸收的影响 | 第43-44页 |
·AM真菌对棉花和玉米耐盐性的影响 | 第44-46页 |
·菌根和盐浓度对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双因素分析 | 第46页 |
·讨论 | 第46-48页 |
·田间原位条件下菌根侵染对照的建立 | 第46-47页 |
·AM真菌对棉花和玉米生长的影响 | 第47-48页 |
·原位条件下AM真菌促进棉花和玉米生长的可能机制 | 第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双膜覆盖对根层土壤温度和棉花生长的影响 | 第49-65页 |
·引言 | 第49-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50页 |
·试验设计 | 第50-51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5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1-62页 |
·土壤温度 | 第51-55页 |
·双膜覆盖和不同播种日期对播种孔和非播种孔盐分的影响 | 第55-61页 |
·双膜覆盖和不同播种日期对棉花出苗和产量影响 | 第61-62页 |
·讨论 | 第62-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盐渍土壤不同施磷方式对棉花生长影响 | 第65-77页 |
·引言 | 第6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5-68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66页 |
·试验设计 | 第66-67页 |
·样品的采集和测定 | 第67-68页 |
·数据统计和分析 | 第6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8-75页 |
·不同磷肥和条施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 第68-72页 |
·不同时期磷肥滴施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 第72-75页 |
·棉花产量 | 第75页 |
·讨论 | 第75-76页 |
·增加磷肥用量对棉花生长的影响 | 第75-76页 |
·局部施肥对棉花生长的影响 | 第76页 |
·农田管理措施和棉花生物特性对试验效果的影响 | 第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第七章 盐渍土壤磷肥施肥方式和氮肥形态对棉花生长和养分生物有效性影响 | 第77-96页 |
·引言 | 第77-7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8-80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78页 |
·试验设计 | 第78-79页 |
·数据统计和分析 | 第79-8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0-93页 |
·棉花生长 | 第80-82页 |
·棉花产量 | 第82-83页 |
·棉花养分吸收 | 第83-85页 |
·土壤盐浓度和pH | 第85-89页 |
·土壤速效磷含量 | 第89-92页 |
·肥料调控播种前与收获后0-100 cm土层土壤盐分含量的变化 | 第92-93页 |
·讨论 | 第93-95页 |
·苗期磷肥条施对棉花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 第93-94页 |
·苗期氮素形态对棉花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 第94页 |
·农田管理措施和棉花生物特性对试验效果的影响 | 第94-95页 |
·盐渍化棉田盐分与磷素有效性相互作用 | 第95页 |
·小结 | 第95-96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6-98页 |
·主要结论 | 第96-97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97页 |
·研究展望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作者简历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