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8页 |
目录 | 第18-20页 |
前言 | 第20-22页 |
第一章 李东垣脾胃学说的理论研究 | 第22-55页 |
第一节 李东垣生平 | 第22页 |
第二节 时代背景 | 第22-24页 |
一、金元时代的医学争鸣 | 第22-23页 |
二、金元时期的社会环境 | 第23页 |
三、李东垣脾胃学说产生的基础 | 第23-24页 |
第三节 李东垣脾胃学说的建立 | 第24-31页 |
一、《内经》奠定了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 | 第24-27页 |
二、仲景对脾胃学说的贡献 | 第27-29页 |
三、张元素对脾胃学说的贡献 | 第29-31页 |
第四节 李东垣的脾胃学说 | 第31-53页 |
一、辨内外伤 | 第31-35页 |
二、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 第35-41页 |
三、阴阳五行观 | 第41-46页 |
四、元气论 | 第46-48页 |
五、阴火学说 | 第48页 |
六、升降理论 | 第48-53页 |
七、小结 | 第53页 |
第五节 关于学说、学派和流派 | 第53-55页 |
第二章 后世医家对李东垣脾胃学说的传承与发展 | 第55-61页 |
第一节 李东垣脾胃内伤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 第55-57页 |
—、王好古与罗天益 | 第55-56页 |
二、薛己 | 第56页 |
三、赵献可 | 第56页 |
四、张介宾 | 第56-57页 |
五、李中梓 | 第57页 |
六、缪希雍 | 第57页 |
七、叶天士 | 第57页 |
八、其他医家 | 第57页 |
第二节 李东垣脾胃内伤学说在当代临床上的应用研究 | 第57-58页 |
第三节 邓铁涛教授学术思想概要 | 第58-61页 |
第三章 刘友章教授学术思想研究 | 第61-74页 |
第一节 刘友章教授介绍 | 第61页 |
第二节 刘友章教授的学术观点 | 第61-74页 |
一、以脾胃为核心,五脏相关 | 第61-65页 |
二、突出湿热为患 | 第65-67页 |
三、注重发掘“补”的对立面——攻法 | 第67-69页 |
四、风药和岭南草药的广泛应用 | 第69-71页 |
五、阴平阳秘,其形乃治 | 第71-72页 |
六、小结 | 第72-74页 |
第四章 刘友章教授辨证论治重症肌无力30例——临床研究报告 | 第74-83页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重症肌无力的认识 | 第74-75页 |
一、重症肌无力(MG)的概念、表现 | 第74页 |
二、重症肌无力(MG)的研究现状 | 第74-75页 |
第二节 中医对重症肌无力的阐释 | 第75-76页 |
一、病名探讨 | 第75页 |
二、病因病机 | 第75页 |
三、诊疗现状 | 第75-76页 |
第三节 研究对象 | 第76-83页 |
一、病例来源 | 第76页 |
二、病例选择标准 | 第76-77页 |
三、纳入标准 | 第77页 |
四、排除标准 | 第77页 |
五、疗效标准 | 第77页 |
六、研究方法 | 第77-78页 |
七、结果与分析 | 第78-82页 |
八、小结 | 第82-83页 |
结语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附录 | 第88-90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