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1页 |
·葛仙米的分类地位、历史和产地及研究价值 | 第12-13页 |
·葛仙米的分类地位 | 第12页 |
·葛仙米的历史和产地 | 第12页 |
·葛仙米的研究价值 | 第12-13页 |
·葛仙米的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葛仙米的生活史 | 第13-14页 |
·形态发育 | 第13-14页 |
·藻殖段分化 | 第14页 |
·葛仙米生理生化的研究 | 第14-17页 |
·葛仙米光合作用的研究 | 第14-15页 |
·盐胁迫 | 第15页 |
·水与温度胁迫 | 第15-16页 |
·葛仙米多糖的研究 | 第16页 |
·葛仙米藻胆蛋白的提取、分离、纯化和结构研究 | 第16-17页 |
·葛仙米的营养成分分析 | 第17页 |
·葛仙米人工培养的方式 | 第17-19页 |
·野生葛仙米的生长环境及现状 | 第17-18页 |
·葛仙米的室内培养研究 | 第18-19页 |
·葛仙米的室外培养研究 | 第19页 |
·磷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9-20页 |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不同的磷浓度对葛仙米生长的影响 | 第21-37页 |
·实验材料 | 第21-23页 |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21-22页 |
·试验仪器 | 第22-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藻种的准备和处理 | 第23页 |
·干重和鲜重测定 | 第23页 |
·生产率的计算 | 第23页 |
·叶绿素a含量的测定 | 第23页 |
·苯酚硫酸法测定可溶性糖的含量 | 第23-24页 |
·粗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24页 |
·葛仙米的弹力大小测定 | 第24页 |
·直径分布和粒数的测定 | 第24页 |
·Fv/Fm值和快速光曲线的测定 | 第24页 |
·葛仙米群体的数码照片 | 第24页 |
·葛仙米群体的显微结构 | 第24-25页 |
·实验结果 | 第25-35页 |
·不同磷浓度对葛仙米群体生长的影响 | 第25-27页 |
·不同磷浓度对葛仙米群体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27-29页 |
·不同磷浓度对葛仙米群体的粒径、存活率和弹性的影响 | 第29-32页 |
·不同磷浓度中葛仙米群体的生长和横切变化图 | 第32-35页 |
·讨论 | 第35-36页 |
·不同磷浓度对葛仙米的生物量和其生化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35页 |
·不同磷浓度对葛仙米的群体结构、群体破裂和群体弹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温室中葛仙米的长期半连续培养研究 | 第37-47页 |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材料和仪器 | 第37页 |
·实验方法 | 第37-39页 |
·藻种扩大培养 | 第37页 |
·实验设置 | 第37-38页 |
·生长测定 | 第38页 |
·生产率的计算 | 第38页 |
·叶绿素a的测定 | 第38页 |
·苯酚硫酸法测定可溶性糖的含量 | 第38页 |
·粗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38页 |
·P-I曲线的测量 | 第38页 |
·水温和光照强度的测量 | 第38-39页 |
·实验结果 | 第39-45页 |
·温室中培养液温度和光照强度变化 | 第39-40页 |
·温室中葛仙米的生长情况 | 第40-42页 |
·温室中不同季节中的葛仙米的生理生化差异 | 第42-45页 |
·讨论 | 第45页 |
·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葛仙米的室外长期半连续培养研究 | 第47-58页 |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47页 |
·实验仪器 | 第47页 |
·实验方法 | 第47-49页 |
·藻种的制备 | 第47-48页 |
·实验设置 | 第48页 |
·干鲜重的测量 | 第48页 |
·生产率的计算 | 第48页 |
·蛋白质含量的测量 | 第48页 |
·多糖含量的测量 | 第48页 |
·水温和光照强度的测量 | 第48页 |
·葛仙米生长的数码照片 | 第48-49页 |
·实验结果 | 第49-56页 |
·全年生长变化 | 第49-53页 |
·夏季实验结果 | 第53-56页 |
·讨论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总结与创新性 | 第58页 |
·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