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状态下纳米金刚石复合电铸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 ·复合电铸技术的发展 | 第9-12页 |
| ·复合电铸技术制备涂层 | 第9-11页 |
| ·复合电铸技术制备零件 | 第11-12页 |
| ·复合电铸机理 | 第12-17页 |
| ·金属电沉积机理 | 第12-13页 |
| ·复合粒子共沉积机理 | 第13-17页 |
| ·Guglielmi模型 | 第13-14页 |
| ·MTM模型 | 第14-15页 |
| ·纳米复合电铸模型 | 第15-17页 |
| ·纳米金刚石复合电铸技术发展 | 第17-18页 |
| ·有限元在电铸技术中的应用 | 第18页 |
| ·超临界流体特性与应用 | 第18-21页 |
| ·超临界流体特性 | 第18-20页 |
| ·超临界流体在电铸领域应用 | 第20-21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21-23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页 |
|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超临界电铸体系建模与耦合模拟 | 第23-36页 |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3-26页 |
| ·电场模型 | 第24-25页 |
| ·流场模型 | 第25页 |
| ·传质模型 | 第25-26页 |
| ·平面电沉积场耦合分析 | 第26-30页 |
| ·平面流场分析 | 第26-27页 |
| ·平面电场分析 | 第27-28页 |
| ·平面电沉积层厚度分析 | 第28-30页 |
| ·微细电沉积场耦合模拟 | 第30-35页 |
| ·微细流场分析 | 第30-31页 |
| ·微细电场分析 | 第31-33页 |
| ·微细件厚度分析 | 第33-34页 |
| ·微槽中离子浓度分布 | 第34-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超临界复合电铸试验设计 | 第36-43页 |
| ·试验设计 | 第36-38页 |
| ·试验原理 | 第36-37页 |
| ·试验工艺路线 | 第37-38页 |
| ·复合电铸材料的制备 | 第38-40页 |
| ·试验设备 | 第38-39页 |
| ·电铸液配方及阴阳极材料 | 第39-40页 |
| ·组织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 | 第40页 |
| ·复合电铸层微观结构表征 | 第40页 |
| ·电铸层的显微硬度 | 第40页 |
| ·电铸层的截面分析及金刚石含量 | 第40页 |
| ·试验设计 | 第40-42页 |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40-41页 |
| ·单因素试验设计 | 第4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超临界法制备镍基纳米金刚石铸层试验研究 | 第43-55页 |
| ·超临界复合电铸层硬度性能的正交试验与分析 | 第43-44页 |
| ·超临界复合电铸层试验与分析 | 第44-49页 |
| ·电流密度对纳米金刚石复合电铸层的影响 | 第44-46页 |
| ·纳米金刚石添加量对纳米金刚石复合电铸层的影响 | 第46-48页 |
| ·电铸时间对纳米金刚石复合电铸层的影响 | 第48-49页 |
| ·超临界复合电铸层与普通电铸层比较 | 第49-54页 |
| ·微观形貌与硬度比较 | 第49-50页 |
| ·纳米金刚石嵌入量 | 第50-52页 |
| ·超临界电铸层含碳量分析 | 第50-51页 |
| ·复合电铸层截面分析 | 第51-52页 |
| ·镍结晶择优取向 | 第52-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五章 超临界法电铸制备微细零件试验研究 | 第55-61页 |
| ·微细复合电铸试验准备 | 第55页 |
| ·微细复合电铸试验分析 | 第55-60页 |
| ·电流密度对微细电铸件表面形貌影响 | 第56-57页 |
| ·纳米金刚石添加量对微细电铸件表面形貌影响 | 第57-58页 |
| ·电铸时间对微细电铸件表面形貌影响 | 第58-59页 |
| ·电铸压力对微细电铸件表面形貌影响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 ·工作总结 | 第61页 |
| ·研究创新点 | 第61-62页 |
| ·研究展望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