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中国古代快阁诗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快阁概述 | 第9-16页 |
·快阁得名的由来 | 第9-11页 |
·因景得名说 | 第9-10页 |
·沈遵改名说 | 第10-11页 |
·快阁的地理位置 | 第11-12页 |
·快阁的历代兴废 | 第12-13页 |
·快阁的建筑特色 | 第13-16页 |
第二章 快阁诗概述 | 第16-21页 |
·快阁诗朝代分布特点 | 第16页 |
·快阁诗朝代分布成因 | 第16-21页 |
·社会经济因素 | 第16-17页 |
·地理环境因素 | 第17-18页 |
·文化教育因素 | 第18-19页 |
·快阁兴废因素 | 第19页 |
·对黄接受因素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快阁诗创作群体分析 | 第21-30页 |
·快阁诗创作群体的组合 | 第21-25页 |
·本籍诗人 | 第21-23页 |
·客籍诗人 | 第23-25页 |
·快阁诗创作群体的特点 | 第25-30页 |
·时间分布:明代称冠元朝低迷 | 第25页 |
·地域分布:内本吉安外主江浙 | 第25-28页 |
·阶层构成:上达宰辅下至布衣 | 第28-29页 |
·活动类型:文友互通家族相传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快阁诗内容分析 | 第30-39页 |
·寄赠酬唱诗 | 第30-35页 |
·寄赠酬送诗 | 第30-32页 |
·次韵唱和诗 | 第32-33页 |
·题跋题画诗 | 第33-34页 |
·缅怀挽悼诗 | 第34-35页 |
·即事感怀诗 | 第35-37页 |
·感时咏怀诗 | 第35-36页 |
·赋闲遣兴诗 | 第36-37页 |
·怀乡思亲诗 | 第37页 |
·纪游怀古诗 | 第37-39页 |
·快阁胜境诗 | 第37-38页 |
·游览怀古诗 | 第38-39页 |
第五章 快阁诗艺术特色分析 | 第39-45页 |
·表现手法 | 第39-42页 |
·立意高远 | 第39-40页 |
·寓情于景 | 第40页 |
·酌句谋篇 | 第40-41页 |
·善用典故 | 第41-42页 |
·艺术风格 | 第42-45页 |
·瘦硬劲健 | 第42-43页 |
·清淡幽冷 | 第43-44页 |
·沉郁悲凉 | 第44-45页 |
第六章 快阁诗的价值 | 第45-49页 |
·文学价值 | 第45-46页 |
·思想价值 | 第46-47页 |
·艺术价值 | 第47页 |
·旅游价值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