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矿场集输系统用能评价技术研究及软件开发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 ·过程系统能量分析方法 | 第10-11页 |
| ·油气集输系统用能评价 | 第11-12页 |
| ·天然气矿场集输系统节能降耗技术 | 第12-13页 |
| ·油气集输系统用能分析及评价软件技术 | 第13-14页 |
| ·当前研究存在主要问题 | 第14-15页 |
|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研究成果 | 第18-19页 |
| 第2章 天然气矿场集输系统用能分析方法研究 | 第19-64页 |
| ·典型天然气矿场集输系统用能环节界定 | 第19-26页 |
| ·能量平衡分析法 | 第26-28页 |
| ·(?)平衡分析法 | 第28-31页 |
| ·矿场集输系统单体设备用能分析 | 第31-50页 |
| ·加热炉 | 第31-35页 |
| ·泵机组 | 第35-38页 |
| ·分离器 | 第38-40页 |
| ·换热器 | 第40-43页 |
| ·燃气发动机 | 第43-45页 |
| ·压缩机 | 第45-48页 |
| ·集输管道 | 第48-50页 |
| ·天然气脱水子系统用能分析 | 第50-52页 |
| ·脱水子系统能量平衡分析 | 第50-51页 |
| ·脱水子系统(?)平衡分析 | 第51-52页 |
| ·天然气增压子系统用能分析 | 第52-53页 |
| ·增压子系统能量平衡分析 | 第52-53页 |
| ·增压子系统(?)平衡分析 | 第53页 |
| ·用能分析数据测试方案 | 第53-55页 |
| ·天然气矿场集输系统用能分析 | 第55-64页 |
| ·三环节法基本原理 | 第55页 |
| ·组合模块多环节分析方法 | 第55-58页 |
| ·用能环节物理模型建立 | 第58-60页 |
| ·用能环节数学模型建立 | 第60-63页 |
| ·集输系统用能环节分析指标 | 第63-64页 |
| 第3章 天然气矿场集输系统用能评价方法研究 | 第64-83页 |
| ·天然气矿场集输系统用能评价概念及特点 | 第64-65页 |
| ·集输系统用能评价概念 | 第64页 |
| ·集输系统用能评价特点 | 第64-65页 |
| ·评价方法优选 | 第65-66页 |
| ·模糊综合评价法原理 | 第66-67页 |
| ·天然气矿场集输系统用能评价体系 | 第67-69页 |
| ·天然气矿场集输系统用能评价准则 | 第69-77页 |
| ·井场因素集评价等级与评语集 | 第70-71页 |
| ·集气分离站因素集评价等级与评语集 | 第71-73页 |
| ·增压站因素集评价等级与评语集 | 第73-75页 |
| ·集输管网因素集评价等级与评语集 | 第75-76页 |
| ·气田水回注站因素集评价等级与评语集 | 第76-77页 |
| ·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用能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第77-82页 |
| ·改进层次分析法计算步骤 | 第77-79页 |
| ·用能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计算 | 第79-82页 |
| ·集输系统用能模糊评价模型 | 第82-83页 |
| 第4章 天然气矿场集输系统用能分析及评价软件开发 | 第83-99页 |
| ·软件需求说明分析 | 第83页 |
| ·软件总体框架设计 | 第83-86页 |
| ·天然气矿场集输系统用能测试数据库构建 | 第86-90页 |
|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 第86-87页 |
| ·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 | 第87-90页 |
| ·软件功能模块与界面 | 第90-99页 |
| ·用能测试数据管理模块 | 第91-93页 |
| ·单体设备用能分析模块 | 第93-94页 |
| ·调整改造决策模块 | 第94页 |
| ·用能预测模块 | 第94页 |
| ·集输系统用能分析模块 | 第94-95页 |
|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模块 | 第95-97页 |
| ·集输系统用能评价模块 | 第97-99页 |
| 第5章 典型气田矿场集输系统用能分析及评价 | 第99-124页 |
| ·天然气矿场集输系统用能分析及评价一般性操作程序 | 第99页 |
| ·A气田矿场集输系统运行现状 | 第99-102页 |
| ·井场子系统用能分析及节能降耗措施 | 第102-106页 |
| ·加热炉用能分析 | 第102-103页 |
| ·加热炉节能降耗措施 | 第103-106页 |
| ·增压子系统用能分析及节能降耗措施 | 第106-110页 |
| ·燃气发动机用能分析 | 第106-107页 |
| ·燃气发动机节能降耗措施 | 第107页 |
| ·压缩机用能分析 | 第107-108页 |
| ·压缩机节能降耗措施 | 第108-109页 |
| ·增压子系统用能分析 | 第109-110页 |
| ·脱水子系统用能分析及节能降耗措施 | 第110-112页 |
| ·脱水子系统用能分析 | 第110-112页 |
| ·脱水子系统节能降耗措施 | 第112页 |
| ·集输管网子系统用能分析及节能降耗措施 | 第112-114页 |
| ·集输管网用能分析 | 第112-113页 |
| ·集输管道节能降耗措施 | 第113-114页 |
| ·气田水回注子系统用能分析及节能降耗措施 | 第114-117页 |
| ·气田水回注子系统用能分析 | 第114-115页 |
| ·气田水回注子系统节能降耗措施 | 第115-117页 |
| ·A气田矿场集输系统用能分析 | 第117-121页 |
| ·A气田矿场集输系统用能评价 | 第121-124页 |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24-126页 |
| ·研究结论 | 第124-125页 |
| ·建议 | 第125-126页 |
| 致谢 | 第126-1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7-13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