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一、引言 | 第9-19页 |
(一) 选题的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 选题的依据 | 第9-10页 |
2.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3. 实际应用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 国内研究概况及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2. 国外研究概况及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四) 本文的不足和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五) 生态文明的内涵 | 第17-19页 |
1. 生态 | 第17页 |
2. 生态思想 | 第17页 |
3. 生态文明 | 第17-19页 |
二、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9-27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哲学基础:实践唯物主义 | 第19-20页 |
1. 实践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19页 |
2. 实践构建和谐生态环境、展现自然之美 | 第19-20页 |
(二)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立足点: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 第20-22页 |
1. 资本的本性识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 第20-21页 |
2. 资本导致的经济危机必然引发生态危机 | 第21页 |
3. 资本主义兰产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合理的物质交换 | 第21-22页 |
4. 科技“资本主义的应用”破坏生态环境 | 第22页 |
(三) 与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核心理念: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22-24页 |
1.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和相互对立的关系 | 第23页 |
2. 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持续的、永恒的物质交换 | 第23-24页 |
(四)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价值取向:“两个和解” | 第24-27页 |
1. “人类同自然的和解” | 第25页 |
2. “人类本身的和解” | 第25页 |
3. “两个和解”彼此相依、和谐统一 | 第25-27页 |
三、喀什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27-31页 |
(一) 当前喀什地区面临的生态问题 | 第27-29页 |
1. 喀什地区民众生态意识淡薄 | 第27-28页 |
2. 喀什地区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 第28-29页 |
3. 喀什地区生态科技含量低 | 第29页 |
(二) 当前喀什地区生态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29-31页 |
1. 喀什地区生态宣传和教育不足 | 第29-30页 |
2. 喀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不力 | 第30页 |
3. 喀什地区生态科技相对滞后 | 第30-31页 |
四、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对喀什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 第31-39页 |
(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喀什地区树立生态意识的启示 | 第31-34页 |
1. 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做好宣传工作 | 第32-33页 |
2. 充分发挥学校作用,做好教育工作 | 第33-34页 |
(二) “两个和解”对喀什地区构建环境有好型社会启示 | 第34-36页 |
1. 发展生态产业 | 第34-35页 |
2. 完善生态政治制度 | 第35-36页 |
3. 打造生态文化 | 第36页 |
(三) 利用科技改善环境的思想对喀什地区发展生态科技的启示 | 第36-39页 |
1. 促进生态科技发展 | 第37页 |
2. 加强生态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 第37-38页 |
3. 促进生态科技的合作交流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