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8页 |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0-33页 |
·地理地貌 | 第20页 |
·水文气象 | 第20-22页 |
·水文地质 | 第22-25页 |
·地下水位动态 | 第25-26页 |
·地下水化学 | 第26-30页 |
·研究区的其他水源 | 第30-33页 |
第三章 再生水污染物在有防渗层土柱中的反应运移机制 | 第33-51页 |
·试验设置 | 第33-35页 |
·模拟软件简介 | 第35-36页 |
·数学模型 | 第36-4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4-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典型区包气带中再生水渗漏量及污染物运移 | 第51-64页 |
·不同防渗情况下的河湖渗漏量估算 | 第51-54页 |
·河道未防渗情况下的污染物渗漏迁移过程模拟 | 第54-59页 |
·河道防渗情况下的污染物渗漏迁移过程模拟 | 第59-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典型区地下水流和溶质运移模型建立 | 第64-80页 |
·典型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64-65页 |
·典型区地下水流和溶质运移数学模型 | 第65-74页 |
·模型率定与验证 | 第74-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六章 基于包气带-地下水联合模型的地下水对再生水回补河道的响应预测 | 第80-99页 |
·情景设置 | 第80-81页 |
·不同河道防渗处理的结果与讨论 | 第81-86页 |
·南水北调来水的结果与讨论 | 第86-91页 |
·再生水未达标的结果与讨论 | 第91-94页 |
·土工膜破损的结果与讨论 | 第94-96页 |
·综合不利情况的结果与讨论 | 第96-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9-102页 |
·主要结论 | 第99-100页 |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100-101页 |
·论文不足与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1页 |
致谢 | 第111-113页 |
个人简介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