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板栗资源现状 | 第11-13页 |
·板栗起源、种类和分布 | 第11-12页 |
·板栗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 第12-13页 |
·板栗仁加工现状 | 第13页 |
·酚类化合物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酚类化合物的分类 | 第13-15页 |
·酚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应用 | 第15页 |
·板栗多酚的种类及分子结构 | 第15-17页 |
·酚类化合物的提取及测定方法 | 第17-23页 |
·酚类化合物的提取 | 第17-19页 |
·酚类化合物总量的测定方法 | 第19-21页 |
·酚类化合物的分离及组分含量的测定 | 第21-23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微波辅助提取板栗仁中酚类化合物 | 第24-3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24页 |
·仪器设备 | 第24-25页 |
·试验方法 | 第25-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5页 |
·单因素试验 | 第26-29页 |
·提取溶剂的选择 | 第26页 |
·乙醇体积分数 | 第26-27页 |
·料液比 | 第27页 |
·微波功率 | 第27-28页 |
·微波处理时间 | 第28-29页 |
·响应面法优化微波提取板栗仁中多酚物质的提取工艺 | 第29-35页 |
·响应面分析 | 第29页 |
·响应面法优化微波提取板栗仁多酚的工艺 | 第29页 |
·模型的建立及显著性检验 | 第29-31页 |
·响应面分析 | 第31-34页 |
·验证试验 | 第34-35页 |
第三章 HPLC 法同时测定板栗仁中6 种酚类化合物 | 第35-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35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35页 |
·试验方法 | 第35-37页 |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35-36页 |
·样品溶液的制备 | 第36页 |
·色谱条件的确定 | 第36页 |
·定性分析 | 第36-37页 |
·标准曲线及检测限的确定 | 第37页 |
·精密度、重现性、稳定性及加标回收率实验 | 第37页 |
·样品的测定 | 第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53页 |
·检测波长的扫描 | 第37-39页 |
·流动相的选择 | 第39-42页 |
·温度对分离度的影响 | 第42-43页 |
·流速的确定 | 第43-45页 |
·波长的确定 | 第45-46页 |
·进样量对分离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色谱条件的最终确定 | 第47-48页 |
·定性分析 | 第48-49页 |
·标准曲线及检测限的确定 | 第49-51页 |
·精密度、重现性、稳定性及加标回收率实验 | 第51-53页 |
第四章 不同板栗品种(系)中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 第53-6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3页 |
·试验材料 | 第53页 |
·试验方法 | 第53页 |
·不同板栗品种(系)多酚总量比较 | 第53-54页 |
·HPLC 法测定不同板栗品种(系)6 种酚类化合物 | 第54-63页 |
·单体酚定性分析 | 第54-59页 |
·单体酚定量分析及比较 | 第59-63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63-68页 |
·关于微波辅助提取法的优化 | 第63-64页 |
·关于响应面优化法 | 第64-65页 |
·关于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65-66页 |
·关于HPLC 测定中样品的处理方法 | 第66-67页 |
·关于板栗中单体酚含量比较 | 第67-6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研究确定了微波辅助法最佳提取条件 | 第68页 |
·探索出了HPLC 同时测定板栗仁中6 种多酚化合物的方法 | 第68页 |
·优化了板栗仁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 第68-69页 |
·分析了不同品种(系)板栗仁中多酚含量 | 第69页 |
·创新点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