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神话与原始宗教论文--原始宗教论文

《玉历宝钞》中的地狱鬼神思想探析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6-9页
导论第9-14页
 一、研究背景第9页
 二、研究现状第9-11页
  (一) 地狱鬼神的相关研究第9-10页
  (二) 《玉历宝钞》的相关研究成果第10-11页
 三、研究意义第11-13页
  (一) 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范围第11-12页
  (二) 加深了对人生理论的理解第12页
  (三) 挖掘死亡文化的内涵第12-13页
 四、研究思路第13-14页
第一章 《玉历宝钞》中地狱鬼神体系第14-24页
 一、主要的地狱鬼神第14-19页
  (一) 玉皇大帝第14页
  (二) 东岳大帝第14-15页
  (三) 丰都大帝第15页
  (四) 地藏菩萨第15-16页
  (五) 十殿阎王第16-17页
  (六) 城隍第17页
  (七) 土地第17页
  (八) 孟婆神第17-18页
  (九) 其他神灵第18-19页
 二、地狱鬼神的构架第19-24页
  (一) 形式上级:玉皇大帝第19页
  (二) 不同职责的地狱主宰:东岳大帝、丰都大帝、地藏王菩萨、十殿阎王第19-22页
   1、专管教化的地藏菩萨第20页
   2、负责《玉历宝钞》的编录、传播的丰都大帝第20页
   3、善恶赏罚的东岳大帝第20-21页
   4、进行审判的十殿阎王第21-22页
  (三) 中间官吏:城隍、土地、门神、灶神第22页
  (四) 底层小吏:黑白无常、牛头马面、日夜巡游、判官第22页
  (五) 特殊地位:孟婆神、观音菩萨第22-24页
第二章 《玉历宝钞》中地狱鬼神思想的理论来源第24-35页
 一、轮回观第24-26页
  (一) 佛教的业力轮回说第24-25页
  (二) 道教的轮回说第25页
  (三) 古代朴素的轮回观念第25页
  (四) 《玉历宝钞》中描绘的轮回第25-26页
 二、地狱观第26-30页
  (一) 佛教的地狱观第26-28页
   1、四地狱说第26页
   2、八大地狱说第26-27页
   3、十地狱说第27页
   4、十六地狱说第27页
   5、十八地狱说第27-28页
  (二) 道教的地狱观第28-29页
  (三) 中国民间早就有鬼国冥府的观念第29页
  (四) 《玉历宝钞》中的地狱第29-30页
 三、报应观第30-32页
  (一) 佛教的善恶因果报应说第30-31页
  (二) 道教的善恶承负说第31页
  (三) 民间的善恶报应说第31页
  (四) 《玉历宝钞》中的报应观念第31-32页
 四、鬼神观第32-35页
  (一) 佛教的地狱鬼神观念第32页
  (二) 道教的地狱鬼神观念第32-33页
  (三) 民间的地狱鬼神观念第33-34页
  (四) 《玉历宝钞》中的鬼神观第34-35页
第三章 《玉历宝钞》中地狱鬼神观念的特点第35-40页
 一、三教合流的产物第35页
 二、神灵体系比较混杂,相互之间有相对的高低差等第35页
 三、主体内容大致不变,根据现实不断地补充新内容第35-36页
 四、惩罚与诱导——劝善的两个维度第36-37页
 五、地狱鬼神是人间社会关系的映射第37-40页
  (一) 地狱官僚体系,分工明确,互相配合第37-38页
  (二) 地狱管理体系也有升降制度第38页
  (三) 鬼神相通第38页
  (四) 人性与神性的集中体现第38-40页
第四章 《玉历宝钞》流传至今的原因第40-45页
 一、与其他劝善形式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第40-42页
  (一) 《玉历宝钞》与《了凡四训》第40页
  (二) 《玉历宝钞》与《十王宝卷》第40-42页
   1、《玉历宝钞》中的地狱十王的职责更为清晰、明确第41页
   2、《玉历宝钞》中的地狱结构设置更为完整第41页
   3、对佛道教和民间信仰的吸收有所不同第41页
   4、《玉历宝钞》中的地狱鬼神体系更为完整、清晰第41-42页
   5、《玉历宝钞》经过时代的加工,摒弃了一些糟粕,更符合现代人的观念第42页
   6、从形式上来说,《玉历宝钞》的传播比《十工宝卷》更有影响力第42页
 二、社会原因第42-45页
  (一) 民间普遍的“敬神意识”第42-43页
  (二) 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补充第43页
  (三) 《玉历宝钞》中的神灵为人们所熟知第43-44页
  (四) 不断调整自己,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第44页
  (五) 满足了人们的一部分精神需求第44-45页
结语第45-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附录第50-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都市中的藏传佛教寺庙--西安广仁寺研究
下一篇:天祝县天堂寺与周边社区关系研究